2007年12月29日星期六

点名游戏

游戏规则: 被点到名字的要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去掉一个你最不喜欢的问题,再加上一个你的问题,仍然组成二十个问题。将问题传给其它八个人,列出其它八个需要回答问题的人的名字,还要到这八个人的博客里留言通知对方“你被点名了”,被点名者不得拒绝回答问题,完成游戏的人将会永远得到大家的祝福。这八个人要在自己的博客里注明是从哪里接到的,并且再传给其它八个人,让游戏继续下去,不得回传。被点到名字的人将会得到大家的祝福,并且所有美好的愿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Suzanne的问题:
  1. 朋友之间真能做到遗忘吗?哪怕是曾经伤害过. -----这个问题好像逻辑性不强,不太明白。
  2. 你认为分手后的男女朋友还能做普通朋友吗?
  3. 你觉得自己会遇到一个爱你并你爱的人吗?
  4. 你最想对你的父母做的一件事情?
  5. 如果有半年假期,你想怎么用?
  6. 你现阶段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7. 如果上天赐与你一种与生俱来的GIFT,你希望是什么?
  8. 你最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9. 最受不了自己的哪个缺点?
  10.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一次,你想回到什么时候?为什么?
  11. 恋人的什么举动最能让你感到幸福?
  12. 你相信有鬼,或者相信缘份么?
  13. 百年之后归于混沌,你害怕吗?
  14. 最快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方式?
  15. 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16. 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17. 如果可以,最想改变自己五官的哪一部份,想改成什么样?
  18. 我们为什么活着,撇去为自己、为父母和将来为人父母?
  19. 退休之后,想在哪里度过余生呢?
  20. 你有生活目标吗?近期是什么?最终极的是什么?
---------------------------------------------------------------------
suzanne的答案:
  1. 不会
  2. 不可以
  3. 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
  4. 走遍所有藏线
  5. 文章顺利,毕业顺利
  6. 还不知道
  7. 西藏 喜欢
  8. 任性
  9. 学龄前 无忧无虑
  10. 我想什么他知道,他想什么我知道
  11. 信鬼, 信缘分
  12. 不怕
  13. 刷信用卡
  14. 和自己爱的人一起去流浪
  15. 不满意
  16. 不想改
  17. 责任 我们用自身的存在为彼此取暖
  18. 四川
  19. 毕业,好好生活
---------------------------------------------------------------------
我的问题:
  1. 世界上真的有知己吗?你有几个?
  2. 你认为分手后的男女朋友还能做普通朋友吗?
  3. 你觉得自己会遇到一个爱你并你爱的人吗?
  4. 你最想对你的父母做的一件事情?
  5. 如果有半年假期,你想怎么用?
  6. 你现阶段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7. 如果上天赐与你一种与生俱来的GIFT,你希望是什么?
  8. 你最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9. 最受不了自己的哪个缺点?
  10.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一次,你想回到什么时候?为什么?
  11. 恋人的什么举动最能让你感到幸福?
  12. 你相信有鬼,或者相信缘份么?
  13. 百年之后归于混沌,你害怕吗?
  14. 快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方式?
  15. 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16. 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17. 如果可以,最想改变自己五官的哪一部份,想改成什么样?
  18. 我们为什么活着,撇去为自己、为父母和将来为人父母?
  19. 退休之后,想在哪里度过余生呢?
  20. 你有生活目标吗?近期是什么?最终极的是什么?
---------------------------------------------------------------------
我的答案:
  1. 以前相信有知己,现在不信了,所以我没有知己,达到知己这种程度根本就不可能。人都是孤独的,但人们之间仍然能够达到相当的理解,以及产生推己及人的深深的同情。
  2. 刚分手后是不可能的,但十年廿载之后就非常有可能。
  3. 能,虽然为非显著概率事件。
  4. 对他们说我爱他们。
  5. 独自旅行或者去寺院清心。
  6. 提高科研素质,早有成绩出来。
  7. 控制别人的能力---心理学课老师说滴~~
  8. 现在只有轮廓没有具体地点,能得到清净,身心无比欢快的地方。
  9. 懦弱
  10. 小学时候,几乎美好的回忆都源出于此。
  11. 心心相印,彼此疼爱的举动。
  12. 不信鬼(但还是怕黑,怕黑应该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相信缘分。
  13. 不怕
  14. 听相声
  15. 和爱人开一个精致的小旅馆
  16. 幸福谈不上,不快乐很久矣
  17. 鼻子,呵呵。改成高中时一个同学那样的
  18. 为了不后悔
  19. 暂定 川藏地区的一些小县城,有阳光,草地,低矮的山坡,还有自己一栋房子。
  20. 自己不后悔就好,无所谓目标。

2007年10月27日星期六

朕即法律

  朕即法律  【南方周末 2007-10-25】

  ——从《贞观政要》对唐太宗的评价看中国的法律与道德  
  
  □苏亦工  
  
  汉儒提出三纲之说,原本是一种道德话语,曹魏以后被写进律典,扭曲了原初儒家的本意,形成了君父对臣子有权利无义务、臣子对君父有义务而无权利的片面化权利义务关系。法律一旦碰到皇帝或实际最高当权者等特定主体,便失灵了  
  
  用纯正的儒家价值标尺衡量一下,唐太宗不要说是“圣”了,连“仁”都算不上。宋代大儒张载就说过:“唐太宗虽英明,亦不可谓之仁主。”这话还是很客气的。史书上飘忽闪烁的“玄武门之变”,若站在儒家道德立场上看将去,活脱脱就是一出逼父、弑兄、屠弟,抢班夺权的连台大戏。老实不客气地说,李世民不是什么圣王英主,而是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  
  
  年初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连续剧《贞观长歌》,断断续续看了十几集,感觉那里面的唐太宗李世民,很像上世纪70年代电影里的正面典型人物。翻开唐代史官吴兢编撰的史书《贞观政要》,李世民还真的很“高大全”,百分之百的圣王气象,连做梦见到的都是虞舜,比孔子偶尔梦见周公,不知高出多少。

  早就听人说过“卓越的政治家个个都是出色的演员”。看了《贞观长歌》,再读读《贞观政要》,便不由得不信了。唐太宗肯定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能让1300年后的电视剧如此忘情追捧,或许还不足为奇;能让号称有董狐风骨的忠直史家如此虚美掩恶,倒是不能不让人诧异。

  前不久在报上读到两篇小文,一篇说唐太宗主演的“玄武门之变”给司马光出了个不小的难题,让他不知道到底是应该尊重历史真实呢,还是该为尊者讳。另一篇则从贞观十七年风传唐太宗要摘取人心肝祭天狗的一则小小谣言说起,说到这谣言搅得长安城的百姓一个月未得安宁,最后直说到“在当时人眼中,贞观时代距离治世的标准可能还比较远”。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历史原来也是如此。
  
  道德话语与法律话语不能混淆

  近世大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有句名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原以为此话只是针对诗词创作说的,现在忽然发觉还有更深广的寓意。原来道德话语和法律话语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别。道德话语一定要在有我之境时,才能收喻人之效,法律话语一定要在无我之境时,方能公平。道德话语不可无条件地当作法律话语来说,法律话语也不能随意地拿到道德语境下去说。也就是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不可随意混淆,二者一旦错乱,便可能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后果,甚至酿成祸患,贻害无穷。

  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会记得贾蓉转述的那句民谚“脏唐臭汉”。这“脏唐”之脏,第一个脏在李渊身上,第二个就脏在唐太宗身上,而且是子过其父,脏乎其脏。接下去的20个皇帝,又有哪个洁净呢?

  或问,《贞观政要》是正牌史家撰述的正经史书,不是野史小说,怎会与史实有那么大的反差呢?平心而论,这倒不能全怪吴兢。李世民不比庸常之君,他并不满足于打天下,坐江山,还有救世匡俗、挽回道德人心的壮志雄心。你看他登基伊始,便信誓旦旦地宣告要“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做臣子的,哪个不期盼遇上个圣明的君父呢?吴兢绝非阿谀邀宠的小人,他编撰此书的目的,原是要为后来的人君树立效法的榜样,碰巧李世民确有其英雄光彩的一面,于是便刻意将另一面给忽略了。
  
  做民众的道德老师

  李世民和吴兢大概都没有料到,无论从道德语境还是法律语境上说,由官府做民众的道德老师,不特起不到惩恶劝善的作用,恐怕还会适得其反。

  儒家经典《大学》说:“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段话,李世民本人也很熟悉,但还是明知而故为。他声言要拯救道德,仪范天下,肯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他身上,道德瑕疵实在是太多了,做个反面教员绰绰有余。后人非要让他担负起那样的重任,也是“爱之适所以害之”。

  用纯正的儒家价值标尺衡量一下,唐太宗不要说是“圣”了,连“仁”都算不上。宋代大儒张载就说过:“唐太宗虽英明,亦不可谓之仁主。”这话还是很客气的。史书上飘忽闪烁的“玄武门之变”,若站在儒家道德立场上看将去,活脱脱就是一出逼父、弑兄、屠弟,抢班夺权的连台大戏。老实不客气地说,李世民不是什么圣王英主,而是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

  若说李世民内心中一点善端都没有,那也不合实情。你看他在夺权当政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招贤纳谏,广事宣讲仁义诚信之道。《贞观政要》收录的这方面的言行很多,不可能全是无中生有,虚捏出来的;也不能说,他只是唱唱高调,故作姿态。探其用心,未必不是想弥补逼父弑兄的道德亏缺,扭转玄武门之变给臣民留下的负面印象,期望李唐王朝在他身后能够长治久安。为此,李世民特别注意教育子孙尽忠尽孝,这也是预警效尤,严防自己的身影在后代重现。
  
  李世民的“报应”

  可他没有料到,到了他儿子这一代,又发生了差不多完全相同的悲剧。他的两个儿子,先立为太子的长子承乾、四子魏王泰,硬是不遵教诲,偏偏要学他的榜样,争夺储位,被他或废或贬,幽愤而死。第三子吴王恪“有文武才”,号称是太宗诸子中最贤者之一,也在他死后不久被冤杀。

  有学者说:“这又好像是‘自然’对他从前谋杀一哥一弟的报应。”更有甚者,他后立的太子,第九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向称“仁懦”,没承想坐上皇帝宝座后未久,便娶了他曾经宠幸过的武则天,后竟立其为皇后,险些断送了大唐江山。这或许又是对他纳弟妇、收同宗兄弟妻的报应。若再看得远一些,武氏之乱、天宝之祸,恐怕也与他自己的样板效应不无关联。清人赵翼说:

  报应之说本来虚无缥缈,但也有不能不信的。李渊最初任晋阳留守时,宫监裴寂暗中送宫女供其享乐。后来李世民起兵,就让裴寂拿此事威胁李渊,说二郎举义旗,就是怕你奸占宫女事发,落个满门抄斩之罪。可见李渊的太原起兵,起因是为了女色。后来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弟弟元吉,又霸占元吉之妻为妃。庐江王李瑷以谋反被杀,他的妃子也被世民收用。这两代开国之君,都是为了女色纵欲。谁能想到,贞观末年已被太宗占有的武则天,后来当了政,差不多杀光了皇室子孙。李唐宫廷内部的性乱丑闻,传为千载笑柄。接下来的韦皇后也是秽声流闻,与她私通的武三思,更将其丑行张榜公布于天津桥。不久她又与安乐公主毒弑唐中宗,宫闱女祸,至此达到高峰。待到唐玄宗平定宫廷内乱,实现了开元之治,老百姓算是过了几天吃饱穿暖的日子,可又让杨贵妃给破坏了。虽然安史之变,不完全是宠爱女色惹的祸,但追根溯源,还是脱不开骄奢淫逸的干系。不过,以女色发迹的,还会因女色而败亡。这就叫“君以此始,亦以此终”。难道这还不是天道报应的最明显的例证嘛!
  
  原初儒家“律己严,待人宽”的道德话语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往人们大多是从无我之境上理解这些话,因此便得出了孔子乃至儒家都主张人治的结论,自是很大的误解。其实孔子的这番话乃有我之境的道德话语,并非无我之境的法律话语,其用意无非是激励那些执掌政柄的人,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当然,道德话语绝非没有治人、律他之效。但道德话语的治人和律他,是间接的、非强制性的,是通过唤起他人内心的良知共鸣,形成道德自觉,并起而在行动上响应来实现的。这其中的道理说来也简单,因为道德的力量,归根结底不是外在的压服;而是内在的精神征服。因此只能像孟子说的那样:“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孔孟等原初儒家的话语大都存在着有我与无我的语境差别,必须审慎甄别,方不致酿成淆乱。

  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封墓道,在墓道中居住二十多年服孝,博得了“乡邑称孝”的靓名,“州郡数礼请之”,他还故作推脱。郡守陈蕃亲自登门求见,方知道他在服丧期间居然养了5个儿子,戳穿了骗局。陈蕃大怒,将赵宣治了罪。这是《后汉书》里记载的一则真实故事,人们常常用这个故事来揭露儒家礼教的虚伪,恨屋及乌,连孝悌还算不算得一种美德,似乎也令人质疑了。其实赵宣的闹剧或者说悲剧,不能全怪他本人,主要应归咎于当时官府的官吏选拔制度——举孝廉,该制度事实上将本属道德话语的服丧惯习,转化为法律话语的硬性规范。人们为了当官,便花样翻新地表演各种虚情假意的孝行闹剧。因此,与其迁怒于礼教,倒不如归责于道德话语与法律话语的错乱更为恰当。
  
  三纲之说的入律

  似此由有我之境的道德话语,转化为无我之境的法律话语造成的是非混淆,举不胜举,最严重的莫过于三纲之说的入律了。

  汉儒发挥韩非子思想而形成的三纲学说,本是有我之境的道德话语,是以臣、子、妻为“我”这个特定的主体说的,是臣、子、妻自律、律己的道德信条,而不是治人、律他的法律话语。贺麟先生对此有过深刻的阐释。他说从五伦到三纲是必然的发展,否则社会关系就不能稳定。然而当三纲之说由道德转换为法律后,便成了掌握在君、父、夫手中的利刃,等于是单方面赋予了他们要求于臣、子、妻的法定权利。于是便形成了谭嗣同所描述的:“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然而仁之乱于名也,亦其势自然也。中国积以威刑箝制天下,则不得不广立名为箝制之器。”

  其实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男可重婚,女无再适”,都是君、父、夫的一厢情愿之词,是强加于臣、子、妻的法律话语,与孔孟“律己严,待人宽”的道德伦理思想大相径庭。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从我做起”,多提高自己,少指责别人;“不要只拿马克思主义的镜子照别人,而不照自己”;“要先做、多做自我批评,后批评、少批评、最好是不批评别人”。这是儒家的修己治人纲领。依此纲领,君、父、夫根本就不应该苛责于臣、子、妻,要求臣死子亡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就是不仁。《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程颐,也就是那个因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而广遭非议的小程伊川,就反对单方面要求妇女守节。
  
  法律的儒家化,扭曲了原初儒家的本意

  不幸的是,自曹魏以后,儒家的许多道德话语被有选择地写入律典,实现了瞿同祖先生所谓的法律儒家化。道德话语与法律话语的淆乱,愈演愈烈,这不仅大大扭曲了孔孟之道的本意,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逆反心理。号称“竹林七贤” 之首的阮籍,就是其中的典型。据史书记载,阮籍是个真正的孝子。他母亲去世时,他正在下棋,听到丧讯却故意不停下来。待到葬母时,他又故意“食一蒸豚,饮斗酒”,至“呕血数斗”。钱穆先生说,阮籍是真心实意的孝子,他不肯遵守儒礼,是因为“痛恶当时那些假孝子,外守丧礼,而内心不戚”。他不肯“与世同污,所以故意吃酒吃肉,不遵服制。其实他内心非常哀痛,并非凉薄不孝”。阮籍的做法显然是出于对儒礼的误解。他不知道,“儒家‘丧忌酒肉’正恐悲来伤胃。阮籍就吃了这亏,一时悲从中来,正因吃了酒肉,遂致呕出血来。此乃因不遵礼而毁身伤性……不知儒家之礼,正为大忠大孝之人而设。”

  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里颜渊最好学,其表现是“不迁怒,不二过”。阮籍之辈迁怒于孔孟,看来还是学业不精所致。

  道德话语不可随意转换成法律话语,并不是说道德话语不能转换为法律话语,而是说不可无条件地、随随便便地转换。转换必先满足一定的条件,法律才能显得公平,才能获得人们的普遍尊重和奉行。这其中最打紧的,就是要将有我之境转换为无我之境。
  
  权利义务关系的严重失衡

  齐景公问政,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本是有我之境的道德话语,是劝喻齐景公恪尽职守,做出个君父的样子来。可齐景公没有听懂孔子的话,他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显然他不是从有我之境上思考自己作为君父的责任,而是片面地将臣子对君父的忠孝义务,理解为硬性的名分制度,将道德话语变成了法律话语。但在做此转换时,他却没有将君父对臣子的仁慈义务,理解为硬性的法律话语,也就是说,没有将有我之境相应地转换为无我之境,于是便形成了君父对臣子有权利而无义务,臣子对君父有义务而无权利的片面化权利义务关系,这是有我之境的法律所必然呈现的格局,其基本表现便是权利义务关系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称。

  有学者说:“东方伦理之缺点,在详言卑对尊之道,而不详言尊对卑之道。”笔者以为,东方固有法律确实未详言“尊对卑之道”;但是说儒家伦理思想不详言“尊对卑之道”,恐怕还有商榷的余地。

  前引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非不包含“尊对卑之道”。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尧曰》篇分别引尧、商汤、周武等古帝王语,均涉及“尊对卑之道”。

  尧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汤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武王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下面“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都是在“泛言帝王之道”。

  《孟子》里也有不少涉及“尊对卑之道”的论断,譬如:“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儒家经典中还载有不少“君不君”、 “父不父”的反面事例,譬如《左传》中提到晋灵公“不君”和蔡侯“不父”等事。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的现代西方版

  上述这些儒家话语,是不是可以作为硬性的法律话语来理解呢?国人至今仍在犹疑彷徨;然而在西方,早就实现了这样的话语转换。谭嗣同说:

  在西国刑律,非无死刑,独于谋反,虽其已成,亦仅轻系数月而已。非故纵之也,彼其律意若曰,谋反公罪也,非一人数人所能为也。事不出于一人数人,故名公罪。公罪则必有不得已之故,不可任国君以其私而重刑之也。且民而谋反,其政法之不善可知,为之君者,尤当自反。借口重刑之,则请自君始。

  谭氏对于西方法律的描述,容有未确,但大意不错。西方近现代法律对于国事罪限定极严。美国的国事罪是由宪法规定的,只有叛国才可以构成国事罪,且仅限于对美国作战或依附美国的敌人两种行为。据联邦最高法院解释,由宪法规定叛国罪的立法意图,是严防司法或行政当局借国事罪之名,钳制公民的言论自由,或侵犯公民的其他民主权利。政治犯与普通刑事犯的待遇也迥然有别,原则上不予引渡。与此同时,法律对于国家元首、政府官员则有严格的约束、监督和弹劾程序,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克林顿的“裤裆门”事件,都是典型的例子。2005年路易斯安娜州的一场风灾,布什政府广遭抨击,不得不引咎自责,这难道不是“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朕躬有罪,无以万方”,“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的现代西方法律版吗?
  
  晚清思想家盛赞的西洋良法美政

  齐宣王问孟子:“周文王的苑囿方圆70里,算不算大呢?”孟子答:“老百姓认为还太小。”齐宣王说:“我的苑囿方圆才40里,老百姓为什么总是嫌太大呢?”孟子答:“文王的苑囿,割草打柴的人可以随意出入,捕鸟猎兽的可以自由往来,他的苑囿与百姓共享,百姓认为太小,不是很自然的吗?你的苑囿虽然只有 40里,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在城中设下了一个40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不是应该的吗?”

  孟子此言,是不是可以作为法律语言来理解呢?西汉法律,盗宗庙服御物者弃市。这是儒家化以前的法律,显然未接受孟子的意见。法律儒家化以后又怎样呢?《大清律例·盗园陵树木》门附例规定“私入红桩火道以内偷打牲畜,为首于附近犯事地方枷号两个月,满日改发极边烟瘴充军”。沈家本说:“以牲畜而戍人于边,去国中之阱几何?”正用前引孟子答齐宣王之典,说明孟子的“王道”理想依然未能融入法律。

  与中国相反,在现代西方宪政国家,同样的理想早已升华为鲜活的法律。所有公共设施,包括政府办公场所,一律向公众开放。北欧的瑞典、丹麦和挪威,虽然还保留着君主,但皇宫和首相府都免费对公众开放。在瑞典,政府大门不设警卫,议会开会时要发广告,百姓可以自由旁听。官员即使公务出行,也没有前呼后拥警车开道那一套。1986年瑞典首相帕尔梅在看完电影步行回家的路上被刺身亡,2003年,女外交大臣林德在商场购物时又被杀,但瑞典政府仍旧公开声明,决不会因为畏惧暴力,就放弃他们长期以来为之自豪的、开放的民主政治,将继续保持政治家的平民化和亲民作风。这难道不是孟子“与民同乐”、“与百姓同之”理想的当代西方实景吗?

  难怪许多晚清思想家盛赞,西洋良法美政深合中国古圣人之制。若尽斥之为“古已有之论”者牵强附会之词,似亦不合实情。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话语自秦汉以来始终停留在道德理想的层面,未能转化为现实的法律话语。
  
  诸葛亮式的法治才是儒家的法治

  贺麟先生说,儒家式的法治即诸葛亮式的法治,其特点是“去偏私”。马谡违背诸葛亮军令,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上书“请自贬三等”。当时诸葛亮掌握着蜀汉当局的最高权力,但他并未网开一面,宽纵自己,这就叫“去偏私”,用本文的话说就是“无我”。简言之,无我之境的法治就是任何人都不能自外于法治,没有可以例外的“我”,最高统治者亦然。

  贺麟先生说儒家精神的法治与现代民主政治中的法治相近,确乎不错。现代宪政文明下的法治,莫不臻于无我之境,即便是政事纷扰的台湾,近来亦有可喜的大跃进。据央视报道,今年8月28日,台北地方法院判决时事评论家胡忠信诽谤陈水扁之女陈幸妤“前往美国 (银行)开户,疑似洗钱”罪名不成立,陈幸妤败诉。贵为“公主”,也不能置身法外,单就此案来看,台湾司法体制似已进入了无我之境。同为炎黄子孙,能不为彼岸同胞的进步而高兴吗?
  
  玄武门之变中的法律问题

  相形之下,李世民虽能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却开创不了无我之境的法治格局。尽管他也曾放出豪言:“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但说归说,做归做。看一看他对玄武门之变的善后处理就明白了。

  还是赵翼说得清楚:

  谋反者族诛,秦、汉、六朝以来,皆用此法。太宗为秦王时,杀建成、元吉,不过兄弟间互相屠害,其时太宗尚未为帝,不可以反论。乃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銮、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俱坐诛,除其属籍。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

  所谓“谋反”,是《唐律》“十恶”罪名中的头一条。李世民收拾玄武门之变中的落败者,援用的就是这一条。赵翼对唐太宗的执法颇有微词,是因为李世民对他人滥用谋反之律,对自己又网开一面,若依《唐律》衡量一下他的行为,必定会做出如下认定:

  李世民逼父退位,已经不止是“谋反”,而是“实反”了;后来又事实上逼父迁宫,犯了十恶第六项“大不敬”和“不孝”两条;杀长兄——皇太子建成,犯了十恶第四项“恶逆”;杀弟元吉,犯了十恶第八项“不睦”。若再加上他收兄弟妻、娶同宗兄弟妇等行为,犯了十恶第十项“内乱”。10条重罪,他独坐6条,该伏诛的正是他本人。
  
  中西法律的根本区别

  如果说玄武门之变还是个极端的事例,不妨再看看其他的实例。

  贞观十一年,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因打猎毁坏了老百姓的田苗,遭到御史柳范的奏弹。太宗说权万纪负责服侍李恪,却不能阻止他打猎,应处以死刑。柳范反驳说:“房玄龄负责服侍您,也同样不能阻止您打猎呀,只惩罚权万纪一个人不合适吧?”太宗大怒,“拂衣而入”。逢着唐太宗这样的明主尚且如此,若碰上个昏暴之君,柳范可就惨了。何谓有我之境的法律,于此可见一斑了。据此似可断言,只要法律不能超越有我之境,不论那个“我”多么高姿态,最终还是难得公平。

  有位西方学者曾形容过中西方法律的根本差别,他说中国古代的法律:“更像一种内部行政指示……而不大像法典,甚至连一般的法规都不像。”他解释说:“在研究中国法律时,必须从法官并且最终从皇帝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这与西方人“总是倾向于从诉讼当事人的角度去观察法律”截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他的答案是:“对中国人来说,法律就是靠严刑推行的命令,法律制度是一个极为严厉的,潜在地无处不在的,全权的政府的一部分。”易言之,就是“朕即法律”。

  这个观点在美国汉学界很有名,以往我总是似懂非懂,如今一下子领悟了,原来无非是说:中国的法律是有我之境的法律,皇帝或实际最高当权者就是那个“我”,一旦触及到“我”,或与“我”有关的特定主体,法律便失灵了。因为“皇帝是法律承认的惟一的‘人’。但他是没有义务的,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单方面的,因为他从不服从任何其他人”。西方近现代的法律是无我之境的法律,根本不存在“我”。这就是中西法律的本质区别。
  
  道德上要有我 法律上要无我

  日前翻阅报刊,读到两篇文章,说毛泽东“多次讲过,他不赞成拿稿费,认为没有道理。可是,他从来没有真正拒绝过拿稿费”。到“文革”前,因为他“总讲这种话,稿费制度被取消了,然而因为毛泽东的特殊地位,没有任何出版社或报社敢于停付毛泽东的稿费”。文章指出,毛泽东虽然“一生主张反特权,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党的高度集权制使他成为党和国家里惟一享有最高特权的人”。据说胡耀邦非常崇拜毛主席的风度气魄,但也不时地感到很困惑,因为他曾听毛主席说过“我是不让权的”、“我是不做自我批评的”。

  由此看来,如果不能在道德上做到有我,在法律上做到无我,即便是主观上立志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行动上仍难免会南辕北辙。

  如今执政党和政府正在大力强化道德建设,央视一套“新闻联播”节目每晚都要推出一个先进模范典型,用意固然甚好。但若忘了道德话语须为有我之境的铁律,还像吴兢那样一味地扬善掩恶,恶难保不会欲盖弥彰,而真善反而会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伪善,甚至可能引发强烈的社会逆反情绪,那可就事与愿违了。  
  

  苏亦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本版2007年4月19日曾刊发其《雅量与法治》一文

  
  马谡违背诸葛亮(上图)军令,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上书“请自贬三等”。贺麟先生说,儒家式的法治就是诸葛亮式的法治,特点是“去偏私” 


  对三纲之说由道德转换为法律的危害,谭嗣同(上图)有深刻的认识

  1986年瑞典首相帕尔梅(上图)在看完电影步行回家的路上被刺身亡

  2003年,瑞典女外交大臣林德(图中照片)在商场购物时又被杀,但瑞典政府仍旧公开声明,决不会因为畏惧暴力,就放弃他们长期以来为之自豪的、开放的民主政治,将继续保持政治家的平民化和亲民作风

  《贞观政要集校》 [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 中华书局2003年11月,48元

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

杭州信息网关于徐新贤死亡的系列报道【绝对真实】

7月3日本站最新消息:临安市清凉峰镇党委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徐新贤日前因公牺牲。徐新贤书记因忙于公务,日夜操劳过度,终因体力不支,牺牲在小车上,同时牺牲 的还有该镇优秀妇女干部一名。据悉,徐新贤书记和该名妇女干部在小汽车里谈论公务,因汽油燃尽,空调断电,车内闷热严重,车子又是停在车库里,二人为了解 热,脱光了衣服裤子,还在坚持谈公事,一直谈到牺牲为止。有这样认真负责的好书记,清凉峰镇的老百姓是幸福的。书记时刻为人民办事,牺牲前还在亲自做妇女 工作,他的事迹,人们都记在了心里。

第一次:消息更正
对《徐某因公……》一文,本网站作出以下补充说明:
1.本文未经上级领导审核同意,不该擅自发表,文章内容一点不符合事实,在此特向读者表示歉意。
2.徐某只是乡镇一般工作人员,不是党的领导干部。
3.徐某可能是死于突发性疾病,是在自己的私车上,不是在公车上;事发现场,车内只有徐某一人,而且衣冠整齐,不是裸体的。
4.至于另一个人是谁,现在还不清楚,反正不是妇女干部,也不是在同一辆车上,也不是裸体的,只是个一般的工作人员,具体情况有关部门还正在调查核实中。
5.关于徐某的事,有关部门还在调查核实中,临安的报纸也没有报道过,请广大读者不要多做
评论,要相信党相信组织。

第二次:消息更正
感谢广大读者关心杭州信息网,按照上级领导的规定,本文已经全部删除。关于杭州临安清凉峰镇徐某的问题,请大家不要再议论,事情已经过去这么长的时间了。 徐某事件不过是偶尔的极个别现象,我们的广大党员和干部还是好的。所以我们还是那句话:要相信组织相信党。等事件调查核实清楚以后,总会有结论的。在没有 作出结论以前,大家不宜再去议论。

第三次:站内消息
近日来,有读者在本网站上留下过激言论。在此,我们要求广大读者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否则就会犯错误。我们是杭州信息网,必须维护杭州 的美好形象。近年来,杭州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见证。大家想一想,在1988年的时候工人的工资才50-60元,现在已经提高到了5000-8000元。城市 发展了,人民
生活水 平提高了。今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20000元。成就是主流,发展是硬道理。不容说三道四。再来看看,现在杭州的房价已经涨到了一万多元/平 方米,老百姓照样排队抢购,说明老百姓手中有钱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所以,读者们不要因为现在有极个别的基层干部出点小问题,就议论来议论去,何况也就是 一点生活作风问题。那是属于个人隐私,既不影响工作又不涉及到刑事犯罪,有什么值得议论的呢?
----------------------------------------
原文以及历次更正已经被删,先特保存于此以资笑料。

2007年8月4日星期六

第三只眼睛看中西医之争【转】

作者:杨曾宪

  没有谁能打败自己,只会自己打败自己。中国大陆的中、西医再不奋起直追,而是继续兄弟阋墙,那么可能不到本世纪末,中国大陆的中医精髓已失传了,欢庆胜利后的中国西医也无长进。

而日韩美欧科学家,则分别因攻破中医、中药各种奥秘而获得多项诺贝尔奖,并发明了许多现代中医技术和现代中药制剂的专利

  既往中西医之争一直没有结果,主要原因,是双方没有共同认可的标准。当西医以西医科学为标准、中医以中医疗效为标准时,谁嗓门高、人气旺,谁就能形成话语霸权,就是赢家。这显然不公平。我要公平评判,必须撇开这些标准,在一个双方皆认可的“学术法庭”中进行。

 中医具有医疗效用是客观的价值真理

 我先在“价值学法庭”开庭,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价值世界而非科学世界中;医学首先是价值学,而不是科学。只有当科学真理能帮助人类益寿延年时,对 人类才是价值真理。绝大多数病人都是猫论践履者。把医学与信仰联系起来,坚持看西医或只迷信中医的都是极少数。人类需要医学,绝不是弄它来让自己信仰、慰 藉精神的;否则,医学就变成宗教了。因此,凡属因信仰中医、西医而攻击对方的言论,本法官概不理睬。

  接下来,我将审查双方的“出庭”资格。西医的“出庭”资格,似无异议,关键在中医。中医有无疗效,眼下争论激烈。我认为,这不需要也无法靠“个 案有效”佐证,因为具体医疗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而且,让正反方证人轮流出庭,恐怕十年也辩论不完。但如下两件事实却是无需争论的:

  其一,在西医学成熟之前,世界各民族大都靠草本药物、传统医术治病,而中华民族数千年中,之所以能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维系繁衍着相对密度最高的 人口,创造延续着自己的灿烂文明史,中医应当说是功不可没。地球上一些古代文明之所以神秘地消失,据推断,便与其医术无法战胜瘟疫相关。

  其二,伴随医学科学的进步,西医已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依赖的医疗手段。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医学”、“医生”、“医院”等等都是西医专用 词。但即便这样,中医依然能“出口”到海外,证明在人类300多种传统医学中,中医依然能“现在进行时”地在许多国家与西医共存。

  以上两点,无论历时性或共时性存在,都属于“大概率事件”。由此便可得出结论:中医能治病、它对人具有医疗效用是客观的价值真理。基于这一事 实,我判定,中医不仅有资格与西医论辩,而且占据某些相对优势。历经百年磨难、在当代西医长足进步的今天,中医依然能生存、能与西医抗衡,本身就证明了这 一点。

  现在,我便对中西医的各自优势做具体评判。在外科领域中,面对器质性病变,西医占绝对优势。在内科范畴,某些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疾病,如典型性 肺炎,抗生素药到病除,西医也占绝对优势。现代人类得以长寿,与此直接相关。但在常见病、多发病领域中,西医则优势不大,中医的优势,就在这里。尽管中医 未必除根,却可能相对有效且低副作用地控制某些疾病。实际上,所谓中西医结合,都是在西医遇到困难时,才被迫结合的,是在西医束手无策或优势不大的情况下 的次优选择。我也经常根据西医的建议去吃中药。当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中药对人的药补或调理功能,是西药所没有的;中药在这方面的功能,正越来越受到重 视。综上所述,我便武断地做出评判:中、西医的有效比率,目前为4?押6。如双方不服,本人愿服从有说服力的结论。

  不可把医风腐败夸为中医药本身的价值问题

  下面,我将裁决两个中西医争辩激烈的具体问题。

  第一个是关于“中药也有毒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原本无须争论,“是药三分毒”,古人早就明示。中药的毒性,一是药理中的毒性,一是药理外的毒副 作用。中医讲究“对症下药”,不是针对通行的疾病,而是具体病人的病情,所以,中药是不可随意服用的。某些中药药理中的毒性,在发挥以毒攻毒效用时,未必 有毒副作用,一旦不对症,自然就会产生毒副作用了。问题是,现在人们往往像吃西药一样吃中成药,不管所谓“寒、热、虚、实”,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由此产生 的毒副作用并不是中药的错,而是乱吃药的错。当然,出现这种问题,也与目前许多中成药说明不规范,夸大疗效、讳言毒性直接相关。这是中药的严重弊端,理应 改进。中成药的说明应像西药一样,对其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做更多、更详尽的提醒。中成药也应有一部分归处方药,需凭处方取药。

  但比较而言,西药的毒副作用的确比中药严重得多。所谓“中药也有毒性”的争论本身就反证了这一点。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病人达 250万,其中19万人死亡。还有资料显示,上海因药物相关性致死的病人超过死亡人数总数的一半以上。虽然资料没有注明,但这致病、致命的“药物”肯定指 西药?熏但这与西医接诊量大相关,更与西药用药危险性大相关。如果某种中药致人死亡,肯定会成为新闻的;而因西药药源性致病,则毫无新闻价值。这并不奇 怪,西药的毒副作用,也是科学的负效用体现。科学是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物质文明,也时时在威胁着人类生存。西药构成的化学成分本身,就是最大的副 作用之源。但人类已无退路可寻,只有重视并将其副作用减到最低限度而已。西药也有存在于药理之中的毒性,更多的却是存在于药理之外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也 会因用药不慎、用药错误而放大。但与中医不同的是,由于西医分科而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其药物的副作用往往难以预测、难以避免,这就会出现所谓 “治好病、送了命”的现象。一位患脑血栓的老人,西医将其病治好了,最终却因肾坏死而去世。临终前对子女说:“如果当初找中医,治不好,就是偏瘫,但还能 留一条命”。据此,我的评判是:中、西药的毒副作用,目前应为3:7。如双方不服,本人也愿服从有说服力的结论。

  第二个是关于中医药的假劣问题。这个问题的确严重,但这并不是中医药本身的价值问题,而是医术医德问题,是医疗市场管理问题。实事求是地讲,这 个问题,西医药领域中同样严重存在,只是它不表现为庸医假药,而是日益腐败的医风。撇开红包不说,常规医疗中的各种手段,统统只用贵的、不用对的,动辄 “大处方、滥治疗、先做CT、再开进口药”。尽管这医、这药未必伪劣,却危害甚大。一两岁的娃娃,一发烧感冒,就抗生素侍候,吊瓶一打好几个。医院挣了 钱,孩子却可能留下后遗症。总之,现在无论中医药、西医药,没有让人放心的。在中国,做个病人真苦、真累、真受罪。钱越花越多,安全系数却越来越低。由 此,我的评判是,在医术医德医风问题上,中、西医目前为5:5,谁也别攻击谁,双方都是受害者。

  但是,正因为医德医风眼下难以改变,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难以解决,所以,对广大农民而言,中医中药应成为他们日常就诊的首选。试脉看病,总比一 大堆仪器省事得多;中医治感冒几十元,比看西医花费百元、千元也便宜得多。即便西医疗效好,其性价比也低于中医。这也是我认为中医不能被价值否定的另一重 要理由。

  对中西医的价值判决到此结束,“价值学法庭”宣告解散。

  真懂科学,才会真懂中医

  首先要搞清楚何为“科学”?因为这也是个问题。根据科学哲学理论,我梳理出“科学”的三层含义。为避免语义缠绕,分别称为“科学1、科学2、科学3”。

  科学1,即“广义科学”,指人类把握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及成果,通常表现为“科学道理”或“科学真理”。它未必以理性形态存在,也不具有严谨的 逻辑体系。但它是普遍性存在,离开它的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统统违反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延续下来。譬如,民间有关四时节气的农谚,很有科学道理,便属于科 学1。

  科学2,即“狭义科学”,指人类理性地、逻辑地把握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及理论成果,通常表现为“科学学科”、“科学理论”。科学2内容涵盖科学 1,其形式却是人类依据科学方法建构的,能被科学实验、实践验证的知识体系。仅有科学真理,没有科学体系,并不是科学2。通常所谓自然科学之“科学”,便 指科学2。

  科学3,指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及科学评判方法。通常它涵盖于科学2之中,但对科学哲学研究来说,它却必须独立出来。任何科学2体系都不是永恒真 理,对科学2的怀疑、否定、超越精神,就是科学精神;体现这种精神,推进科学进步的方法,就是科学方法。正是在科学精神、方法引导下,人类不断推进科学2 的进步与革命,用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用新理论取代旧理论。鉴于任何知识体系不能证明自己是否是科学2,这便需要站在科学3立场上进行评判。当然,科学评判 方法也存在若干悖论,难定于一尊。这些,就不涉及了。

  无论科学1、2、3,所有科学道理、理论、精神,都是价值中立的;科学1真理、科学2体系皆可为不同价值主体服务,获得不同价值真理属性;而在任何价值真理背后,都肯定含有科学1真理或科学2理论。

  接着审查中西医的“出庭”资格,便有所依据了。中医具有价值真理属性,自然含有科学1真理;西医属于医学科学,自然属于科学2体系。中医只具有科学1而不具有科学2,这并不奇怪。中西医科学性质的差异,关键出在各自所依赖的传统文化母体——哲学与经学差异上。

  科学2只能孕育产生于西方哲学,因为西方哲学中主、客两分,认识论、宇宙论(或本体论)、方法论彼此分离,形式逻辑体系相对完善。只有在这样的 哲学中,才能生成“自然”概念,才能激发人类认识宇宙生命奥秘的求知动力,才能最终形成科学2学科体系,并在推动生产力革命过程中,使自身迅猛发展。医 学,既是科学2的产物,也是科学2的构成部分。

  科学2不能产生于中国经学,因为中国经学是“天人合一”的(不是“天人统一”,因为在中国经学中,天人不可分:天道即人道,宇宙即人生;更不是 “主客统一”,中国经学中没有“主体”概念),既没有“认识论、宇宙论、方法论”分化,也就不可能生成“自然”概念。视忧天“杞人”为怪异的先哲,思考的 都是族群、社稷以及自身生命延续的问题。自然现象只是中国经学文化的喻体,先哲的思维不是主客相符的理性模式,而是格物参理的悟性模式。所以,虽然中国经 学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出发,产生出丰富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思想,还建立起独特的医学、武术理论,但它们都不属于科学2。尽管中医不属于科学2, 尽管其中包含许多荒诞内容,但更含有中医师祖通过“参悟”获得的大量科学1真理。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中西科学之争何以难辨胜负了。由于国人往往混同科学1、2,认为科学2我们古已有之;而熟谙西学的先生,则坚持把“科学” 理解为科学2。这样,因双方操作的“科学”概念内涵不一,便使中西医科学之争演变成“关公战秦琼”一样的混战。我站在科学3立场上评判,争论中真理的天平 向哪方倾斜,关键取决于所依据或采用的“科学”概念是科学1或科学2。

  当中医拥趸者认为中医像西医一样是科学2的时候,他们客观上便已陷于难以自圆的悖谬境地,也使中医丧失了生存依据。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医属于科 学2体系的话——如有人认为,所谓“气以行血,血以摄气”,就是西医的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的互动——那么,科学无国界,这中医就不需要存在了。如果中医的 科学2属性无法被科学方法所肯定,那么,这就恰好证明它是“伪科学”,理应被废除。所以,无论是与不是,中医都面临同样下场。这便是中、西医论争,西医拥 趸者会“理直气壮”形成话语霸权的原因。中医拥趸者怎样放大话,称“中医比西医还科学”也没用,因为判断科学2的形式标准是明确的。以经学为基础的中医 学,其“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无法验证;用“金木水火土”自然物象比附人体生命现象,也无法用科学方法解释;至于把“四季”、“五色”变成医学概念,把 “君、臣、佐、使”作为医药原则,更离科学概念要求远甚矣。如此建构的中医理论,只能说是经学医学,怎能说是科学2医学呢?因此,关于中医是否科学2的争 论,可以终止了。中医拥趸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你坚持中医是科学2时,只能使“伪科学”这根绳索扼杀中医的生命。

  但是,当中医拥趸者认为中医“科学”,是指科学1时,其观点却是正确的。因为无论中医的理论模型怎样神秘甚至荒诞,其疗效却是客观存在;实践无 法证真中医理论,却可验证其内含的科学真理。那些把中医混同跳大神、迷信巫术的先生,无视这样的事实:中医并不是靠占卜、靠呓语治病的,而是通过“望、 闻、问、切”,根据病人真实信息对症下药的。中医也不是经验医学,所谓辩证施治,是依据中医学的内核——经络理论实现的,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当代科 学尚无法证真中医学的内核、无法解释中医疗效的道理,并不能成为否定中医具有科学1的理由。因此,当西医拥趸者彻底否定中医科学1属性时,难免强词夺理。 譬如,他们无法解释中医疗效时,便一律视为心理暗示或迷信。但这如何解释中医药(包括推拿)对儿童的疗效呢?儿童不会迷信呀!实际上,如果中医药没有科学 道理,只靠玩弄“阴阳五行”、“君臣佐使”欺世盗名,别的不说,历朝皇帝就把他们杀光了,根本不需等到今天,由那些反对中医的先生对它宣判“死刑”了。

  因此,无论中医、西医拥趸者,都存在一个正确认识对待中医或西医的问题。承认中医不是科学2,这是不是贬损中医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与中国传统 文化一样,中医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其价值并不需要科学2来论证。人类许多文化财富,都是以非科学形态存在,这很正常。而中医之伟大,恰恰在于它早在科学2 理论出现一两千年前,就能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具有科学1的理论,而且能用这些西人看来神秘的理论指导医学实践。只要想一想西医背后,有多么庞大的科学力量、 技术设备在支撑,就会不由地感叹,不靠任何仪器诊断病情的中医先祖们是怎样地了不起。这如同古埃及人能在没有现代工程设备情况下建造金字塔一样,今人只能 以奇迹称之!同时,承认中医具有科学1,这也丝毫不会贬低西医的科学2地位。我们应捍卫的“科学”,是科学3精神,而不是具体科学2体系。科学2经常会出 错,科学1真理往往存在于非科学2理论中,这很正常。我们之所以相信科学2,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具有自我纠错的精神和方法,能吸纳非科学 2体系中的科学1道理。而西医学的伟大,也正是体现在这种不断自我超越的探索发展历程中。承认并研究中医的科学1真理,就应该是这个历程的重要阶段。

  反之,如果中西医的拥趸者基于某种国粹主义或科学主义立场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中医时,其结果,恰恰可能与其固有动机相反,是中、西医两败俱伤。

  没有谁能打败自己,只会自己打败自己

  对中医而言,如果不珍惜自身的传统文化价值,无视中医理论独特性,只是为了证明并获取与西医同等的科学2资格,盲目搞所谓“中医现代化”,并按 西医模式进行中医教育,中医将面临彻底自毁的结局。中医是弥足珍贵的古文化活化石,它只能完善、完备自身,而不能“现代化”。当代科学2的认知能力,也不 具备让中医脱壳革命,融入现代医学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迫切需要做的功课,不是与西医争地位,而是抢救中医遗产,培养合格的中医传人。人在中医在, 一旦失去传人,即便全世界都承认了中医地位,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中医管理部门,不能仅在口头上捍卫中医,而是要为中医的抢救和有序传承踏踏实实地做些 贡献。我希望中医拥趸者谨记,能打败中医的,绝不是西医,而是中医自己!

  对西医而言,如果不正视中医的挑战,只是轻蔑地用一顶迷信大帽子把它窒息,借以突现自己正宗科学2地位,这不仅违反科学精神,而且就像将牛顿力 学视为永恒真理会妨碍相对论诞生一样,这种固步自封态度也将妨碍医学学科取得革命性突破。事实的确如此。建立在分子、细胞、器官层次上,以化学、生物学、 解剖学为基石的常规医学,并不能证真或证伪脉络、经络的存在;中药由于不针对某种细菌、病毒等“药靶”,所以,也难以通过动物进行药理试验;这就表明,未 来的医学及生命科学需要学科革命,需要出现新的理论范式,借以解释中医通过脉象把握病情的奥秘,破解中药药效之谜。

  许多人主张,终止中医、保存中药,此乃大谬。中药是中医的组成部分,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对它们的科学2解读是不可分割的。某些人时下谈论的 系统论理论,也并不能替代医学及生命科学的创新。正基于这种科学3精神,西医对自己所无法解释的中医现象,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否则,妨碍西医科学进步 的,不是中医,而是西医自己!

  综上所述,本法官基于科学哲学理论做出如下裁定:中、西医各有其科学存在依据,本着服务人类健康的共同目的,判令双方当庭和解,今后任何一方不 应再无端攻击另一方,永远终结中西医科学之争。如双方不服,只能留待“21世纪历史法庭”审判。当然,有可能不到本世纪末,中国大陆的中医精髓已失传了, 欢庆胜利后的中国西医也无长进。而日韩美欧科学家,则分别因攻破中医、中药各种奥秘而获得多项诺贝尔奖,并发明了许多现代中医技术和现代中药制剂的专利。 其中,自动脉象诊断仪极为有效,国内医院纷纷高价进口,西医拥趸者争相使用,因为它们也不属于中医了。只是中西医的孙子们了解了世纪初的这场争论后,会一 声长叹——咱那些老爷爷们,怎么净干些打着科学旗号反科学的蠢事呢!

  (作者为山东省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感觉此篇文章甚好,以前学过传统医学的课,也听过方舟子的讲座,还看过许多系统论改造中医,废医存药,废医验药等等中医现代化方案;也每每听人说中医不科学,但科学到底是个啥东西他们也说不上来,真真奇也怪哉。这篇文章读完,感觉通络了许多,心里亮堂了许多,虽是一家之言,但感觉这才是我所一直追求的答案。

2007年7月30日星期一

看似忙忙碌碌

在实验室,一会看文献,一会看实验记录,一会冥思苦想怎么改文章,一会发愁实验该怎么进行。好似忙得焦头烂额,但一点充实感都没有。

《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听了一遍又一遍,好似自己已经融化在这首伤感的曲子里。

广州天气真是糟糕透了,本来我是极喜欢阳光灿烂的天气的,可在广州倒好,太阳强的让人想和她亲密接触都不可能。水土不服,在温润的羊城,我竟然也会嘴唇皲裂;上火,口腔溃疡,饭也吃不踏实,整个身体平衡都被打破了,心情也因此大坏。

蓄须十天,只要别吓着别人,我无所谓,嗯。

这几天有种惰性,不想联系任何人。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2007年7月27日星期五

从GIBH看中国的性别比例

前几天看到新闻说中国男同胞比女同胞在数量上多了3700万,虽然男多女少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但多了这么多还是让人很忧心的。说忧心并不是本人有多么爱国伤时,而是担心自己的personal life。有点自私的念头,但话又说回来,有谁不想呢?

从科学上来讲,这样的男女比例正说明了现在的地球环境总体上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因为俄罗斯研究发现地球上接受太阳磁暴比较多的时候出生的女孩比较多,这样的安排是有利于人类繁殖的。同理,现在男孩的比例高充分说明了地球上的环境还没有恶劣到影响人类生存的地步。这应该值得庆幸吧。

不过,这样的高比例却只出现在中国,何哉?难道老天只垂青中国焉?当然不是。这是我们人为干预的结果,技术上B超检测,观念上重男轻女,再加上一个不听马寅初的人的怂恿。如此等等,当初种下的种子,终于在今天结出了果子,可是这样的果子对男同胞来说,味道未必好吃。

predecessors当时怎么就没替我们这些男性后生想一想呢?选择生男生女是他们的权力,而不应该是自然的权利,否则就是自私了。老罗彪悍的说过:谁TMD让他们生了,我不愿意生下来但是我有选择的权利吗?结果现在呢,男生超量表达,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活性。

废话也真多,现在才切入正题,GIBH的男生。

其实GIBH的男女比例并不失衡,但有意思的现象是大部分女同胞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另一半,而大部分男同胞却仍然以实验室为家,以blog为妻,以YY为闲暇时的主要娱乐。

我不禁大声的仰天长啸,这是怎么了?资源的配置是如此的不合理,致使3700万男同胞们即将孤苦伶仃,但同时资源的分配却是如此的向特殊人群倾斜。向富人倾斜,向师兄们倾斜,向一切有些资本稍有宽裕的人倾斜。

我现在也已经成为准师兄了,但一直不在状态,脸皮太薄,手段不高,最关键的是自己没有这样的心思。鄙人虽然没有体味过所谓爱情的甜蜜,但我能想象,这样的甜蜜最终也甜蜜不到哪里去,最后有的劳燕分飞、有的反目成仇、有的老死不相往来、有的将承受痛楚一辈子。这样的甜蜜是我想要的吗?这样的苦痛是我想要的吗?有甜蜜就会有痛苦,痛苦过了再达到原先甜蜜的程度却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了。

北京一年,同学中有经历过失恋的,朋友有为分手痛哭流涕苦不堪言的,有的貌似坚强内心脆弱,经过这样的打击萎靡不振,不再相信爱情的。总之一条,每个人都恢复了自由身,独自一人,孤独一生,寂寞一世。

有人说我这样想太消极了。曾经甜蜜过也比没有经历过要好,人生要重过程不能重结果。说的是在是太对了,其实说这些话的有的人就是另一个我,我经常处在这样的斗争之中。与人斗其乐无穷,这是谁说的,我怎么跟自己斗一点乐趣都没感受到。人应该是既重视过程,同时又要重视结果才对。只重结果太过功利,只重过程略显消极。

世事无常,无常故苦,这是佛家用语。世间没有永恒的事情,无论多么快乐的生活,都会失去,无论多么甜蜜的时光总会过去。它教导我们在享乐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苦痛而要有清醒的认识,更好的享受现在;在快乐丢失的时候,苦痛来临的时候也不应一蹶不振,而应该想到苦、乐这样的简谐共振决定了快乐也很快就会回来的,所以更积极的面对苦痛走向欢乐之地。

这样说的话,佛家理论里已经包括了对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态度,即享受当下,放眼未来。既包括享受欢乐也包括享受痛苦,积极的面对生活这才是真。

扯了恁多,自己该怎么办呢?无才无材无财,还是面对现实,老老实实在实验室呆着吧,谁说在实验室过活就不是人了?偏要活出一个人样出来。自己一个人就孤独寂寞没人懂了?每个人生来都是寂寞孤独的,在慢慢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心灵也一直是孤独寂寞的,无论身边曾经有过多少人,这样的寂寞感总是无法派遣的,强求对方的理解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行为。

自己的爱情呢,当然还是属于自己啊,她从来没有从主人身边溜走过,当遇到心仪的人,自己的感情得到充实,属于自己的;自己被抛弃,感情遭受挫折缩水,还是属于自己的,不过好像这种情况下,缩水的那部分爱情就被苦痛所代替了,如果背负着这样的感情,肯定是忆旧时时而感到甜蜜时而感到苦痛了。我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啦,哦,不是,当然是啦。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爱恋一次,将苦痛这部分重新剔除,但我想可能就像药物上瘾一样,等下次爱情破裂轮回的时候,苦痛的分量又会加重的。人就是这样,在不断的麻醉,不断的上瘾,不断的痛苦中沉沦。

那我是不是也要抓紧呢?相信因缘和合,时机到了后就OK了。静候佳音吧,这段时期的痛苦我就独力承担吧,直面就好。

一事无成

自己都厌烦了抱怨自己的话,但心里烦闷还是得发泄一下的。

拿BBS来说,大学毕业时在BBS上发文,言词刻薄的讽刺了学院老师的低效率,但最后才得知,被讽刺的老师在BBS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竟然也算是我的偶像,晕倒。和别人论战,弃战而逃,半途而废,不是自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而是自己太不喜欢这种方式了。你来我往,每天关注着战况,然后把对方讥讽一番。没意思。在弃战之后那个主题帖我都没有胆量再打开,就这样过去吧。

在KYXK,刚刚又看到了许多让我不爽的事,一个人真的可以同时呈现不同的面孔吗?可以是吧,自己也好像可以,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但自己心里怎样只有上帝和我才知道。TA也是这样的吧,减少风险的办法就是不把所有的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增加快乐的方法相应的,也就是增加尽可能多的使自己快乐的途径,外出游玩、看演出、和朋友聊天等等。被尽量多的人牵挂着,关心着,关注着的感觉想必是不错的吧。

幸好有了blog这种方式,这也算是发泄的一中途径啊。有人blog是GF的alternative,所言不虚啊。现在的心情好多了。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却仍然没有,但这已经足以麻痹一下脆弱的神经了。

BBS以后不去了,别了,KYXK,里面的人和事。

这几天身体也不爽,口腔溃疡,嘴唇发干,广州的炽热终究还是引发了上火反应抑或水土不服。在这段适应期过了之后希望能有一个新的面貌产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实验顺利,烦恼少一些,快乐多一点。

但想想好像大家都是这样活着的,所以自己有有点坦然了。还是要从心里解决一些问题才好。

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开始实验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人的地位变化瞬息万变,我呢,一周以前还在北京享受着美好的日子,现在就已经来到广州成为实验室的奴隶了。

今天老板终于布置了任务,有的是一头雾水,但又必须去做。帮师姐师兄改论文、自己安排实验,同时还要学习,只要到了战场上才能检验战备的水平,只有到了实验室才能悔恨当初浪费的光阴。

但心情一直没有安定下来,看似忙忙碌碌,实则茫茫然然。刚才给小淳打电话,没人接,大概她也在实验中吧。不过明天她就要踏上去川西旅行的征程了,于她,应该是一件乐事。祝她一路顺风,玩的高兴~~

我的blog小淳看不到,她还强烈建议我换blog,呵呵,再考虑吧,反正以后更新的机会也不多了。

两年后还要不要呆在广州呢?真烦死了。

还有实验,天啊,简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希望赶快有些突破,^_^

亲爱的宝宝,祝你明天一路顺风,将来的十天玩的愉快~~

P.S.刚才BB接电话了,之前的一次没接是因为她以为这是国际长途,晕死,她连020广州的区号都不知道,哎,傻丫头。

2007年6月15日星期五

Gloomy Sunday

Gloomy Sunday

Sunday is gloomy, my hours are slumberless.
Dearest, the shadows I live with are numberless.
Little white flowers will never awaken you,
not where the black coach of sorrow has taken you.
Angels have no thought of ever returning you.
Would they be angry if I thought of joining you?

Gloomy Sunday.

Gloomy is Sunday, with shadows I spend it all.
My heart and I have decided to end it all.
Soon there‘ll be candles and prayers that are sad, I know.
But let them not weep, let them know that I‘m glad to go.
Death is no dream, for in death I‘m caressing you.
With the last breath of my soul I‘ll be blessing you.

Gloomy Sunday.

Dreaming, I was only dreaming.
I wake and I find you asleep in the deep of my heart, dear.
Darling, I hope that my dream never haunted you.
My heart is telling you how much I wanted you.

Gloomy Sunday.


匈牙利钢琴手 Rezso Seress 与其女友的爱情破裂之后,在1933年写下一首充满哀愁的歌曲,名为《忧郁的星期天》 (Szomorú vasárnap)。此歌的英文译名是 《Gloomy Sunday》。起初,作者试图出版这首歌曲时遇到了些许麻烦。一位出版商曾 说:“(拒绝出版)并非因为它是一个忧伤的调子,而是因为该曲之中流露出的那种魄人心魂的绝望情绪,我以为这对任何听者均无益处。”不过几经周折后《忧郁 的星期天》终于在布达佩斯得到了发行,并在两三年内变成最为畅销的歌曲。没人料到的是,这首歌曲流入世间之后引发了许许多多悲惨离奇的事故(当地的报纸曾 对有关事件作过大量的报道),就象古老的神话所描述的那样:潘多拉盒子一经打开,无数妖魔和灾难便被释放到人间。然而,潘多拉盒子中最后一个出来的是“希 望”,正是它让这个不甚完美的世界得以延续;而《忧郁的星期天》给人们带来的则是一片绝望之声。


歌中描述了一位不幸的男子无法将其所爱的人重新到召回身边,他在一个忧郁的星期天频频冒出殉情自杀的绝望念头,而这个念头伴随着对其爱人极度的思念难以排遣。

 《忧郁的星期天》在1936年左右流传到了美国。它的第一个英语版本是由爵士艺术家 Paul Robeson 于1940年录制的。1941年8月7日,黑人女歌手 Billie Holiday 用她自己独到和精湛的方式重新演绎了该曲,使其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热门歌曲。

  多年来,一些难以置信的报道和传闻给《忧郁的星期天》披上了极度神秘的色彩。据 《Cincinatti Journal of Ceremonial Magick》创刊号上 MacDonald 的文章所述,1936年2月布达佩 斯警察调查过当地一起制鞋匠 Joseph Keller 的自杀案。他们发现 Keller 留下了一份遗书,其中抄录了那时刚刚流行起来的这首歌的歌 词。某份遗书中抄录一段歌词本身或许并非是一桩离奇之事,离奇的是在后来的岁月中此歌据信要对超过100人的死亡事件负直接的责任(象 “Hundreds of Hungarians Kill Themselv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Song” 这 样近乎夸张的字眼曾经出现于纽约时报的头条)。很多自杀者临死之前总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这首歌发生联系。在匈牙利,有两名自杀者是在听吉普塞人演奏该曲 时饮弹自尽的。另外,相当多的人赴多瑙河投河自尽时手里总是抓着《忧郁的星期天》的乐谱,这其中包括一个14岁的小女孩。一位年过80的老人呜咽地哼唱着 这首曲调从七层跳楼自杀。据报导,一名走出某夜总会的绅士用子弹把自己脑袋打开了花,而此前他刚刚请求夜总会的乐队为他演奏了《忧郁的星期天》。更有一个 流传颇广的报导涉及到作曲者 Rezso Seress 本人。据说,当该曲开始成为畅销歌曲时,Seress 与其前女友进行了联系并提出重聚的设想。 未料想第二天这个女孩便服毒自杀了,其身旁的一张纸片上写着两个字:“Gloomy Sunday”。因为深信这首“自杀之歌”对人具有灾难性的影响,布 达佩斯的警察们认为最好将其列为禁歌。

除了匈牙利,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也都有关于《忧郁的星期天》触发自杀行为的 报导。柏林有个年轻店员上吊自尽,其脚下飘落着一张此歌的歌谱抄件。在罗马,一个报童在街上听到乞丐哼唱《忧郁的星期天》的曲调时,停下了自行车走近乞 丐,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交给了他,然后从临近的一座桥上跳河自杀。在纽约,一位漂亮的女打字员采用煤气中毒的方式自杀,并留下了遗书请求在她的葬礼上播放 《忧郁的星期天》。由于这些可怕的自杀事件,英国BBC电台曾经禁止播放此歌,美国的广播网络也随即效仿这一举措;华盛顿的参议员 Stevan Carl 呼吁将《忧郁的星期天》列为禁歌。在法国,甚至有家广播电台在节目中专门请灵学家来研讨这首歌的影响,但这些节目的播放对当时 自杀事例的不断增长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抑制作用。时过境迁,当公众对一系列自杀事件引起的恐慌逐渐减退时,BBC 同意重新播放《忧郁的星期天》,不过仅 限于该曲的器乐版本。这一版本很快就被灌制成唱片。有一天,伦敦的一位警察听见这首器乐曲从附近的一所公寓中传出,音乐声一遍又一遍无休无止地重复着,便 觉得此事蹊跷,值得调查。进入公寓后,他发现一个自动唱机正在反复播放这首曲子,在唱机的旁边躺着一位过量服用了巴比妥盐酸(一种镇静剂)的妇女。


这首歌曲的作者 Rezso Seress 最终也未能逃脱厄运的诅咒。1968年冬季一个寒冷的日 子,他在年近七十之际跳楼自杀了。据报导, Seress 是位个头矮小、生性诙谐的犹太裔男子,一个差劲的钢琴手,并一直为自己没有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 而感到遗憾。他的一生,除二战期间被集中营关押过一阵外,主要是在布达佩斯的 Kispipa 酒店(“Kispipa” 英文直译作 “Little Pipe”,即小管道)中度过的,在那儿他为客人演奏钢琴。由于身材矮小,他弹奏时整个身子被一架棕色的钢琴所遮挡。每当有新客人,特别 是熟悉的朋友进来时,他就举起左手(其粗短的无名指上套着一个引人注目的金戒指),探出脑袋,面露滑稽的笑容表示欢迎。这种致意方式是他耍弄的一个滑头, 以此来掩饰他事实上只会用右手弹奏曲子。据说,仅仅是为了炫耀,他时常弄来一些乐谱放在钢琴琴架上,并把自己的鼻子凑在琴架跟前,装出按谱弹奏的样子,而 实际上他并不能熟练地读谱。《忧郁的星期天》一曲成名之后曾经有许多音乐、艺术名家和社会名流来看望他(或在他死后到酒店朝圣),这使得他的访客记录看起 来就象是一本 “二十世纪名人录”,其中来访的人物包括 Arthur Rubinstein,Jehudi Menuhin, Arturo Toscanini,Luchino Visconti,Spencer Tracy, Wallace Beery, Sonja Hennie,Nikita Khruschev,John Steinbeck,the Prince of Wales, Louis Armstrong,Ray Charles,Farah Dibah, the shah Reza Pahlavi, Paul Robeson,Cyrus Eaton,U Thant,Benjamino Gigli,Conrad Veidt, George Cukor, 等等等等。每当 Seress 被告知音乐界的某个大腕要来看他时,就会变得十分紧张,常常要花几天工夫躲在酒店厨房的尽 头,在一块画有钢琴键的大切菜板上使劲地练习他的曲子。Seress 实际上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过着双重生活。他以弹奏钢琴为生,但他的钢琴弹得很糟糕。他 长相猥琐,可他太太 Helen 却是布达佩斯最漂亮的美人之一。Helen 不仅仅比 Seress 高出几乎两头,而且还是个基督徒(在当时的欧洲基 督徒很少与犹太人通婚)。为了嫁给 Seress,她居然离开了前夫,一名英俊富有的军官!Seress 因为创作《忧郁的星期天》在全世界变得很出名, 但他的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布达佩斯(除了曾被赶进过集中营)。Seress 一生都很贫穷,但他死后却在纽约的 Irving 信托银行积存了几百万美 元,这些钱是他生前无法支取的、别人支付给他的版税。1947-1950间在布达佩斯指挥了一系列音乐会和歌剧的 Perharps Otto Klemperer 曾经访问过 Kispipa 酒店,并在 Seress 的访客记录册上留下了这样的句子: “Er ist kein Musiker - er ist nur em Genie” (He is no musician - he is just a genius) ,意指 Seress 够不上一个音乐家的称号,他仅仅是个天才。关于 Seress 自杀的原因,一种说法是他感到再也作不出象《忧郁的星期天》那样 的好曲子了,因此在长期的绝望之中选择了死亡。


Billie Holiday 灌制的唱片极大 地推动了《忧郁的星期天》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许多通俗乐队和歌手常在演出时将此曲作为保留节目。除了前面提到过的 Paul Robeson 与 Billie Holiday 外,尚有不计其数的艺人和乐队演唱或演奏过这首曲子。最近十年来该曲仍旧被歌手们不断地翻唱,并且它依然经常出现在一些 爵士乐队的节目单中。

——本文转载自网易精华区

2007年6月3日星期日

真正是長夜漫漫,無心睡眠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明白这句话还真不容易。但我现在好像有点明白了。最难的还是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自己的不足。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但还是应该比一比的。看到别人的努力,才能更好的发奋图强;看到别人丰富的经历,才能有充实自己的冲动和动机;听到别人逆耳的意见,才能更好的审视自己。总之,不能自己只呆在自己一个人圈子里,应该放开眼去,极目远眺,能看多远看多远,把这段视力所及范围之内的人,事,物一网打尽。
  •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必要在某一方面一争高下,看似这和前语不合,但“观色即空成大智”,只有真正看透了“色”,才能更好的出世。生活是立体的,不是直线型的,所以要大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爬山、旅游、习字、读书、音乐等等不一而足。且说读书,得看读什么书。专业书是一定要看的,其他方面的也不能丢弃。生物要看,物理也要看;数学要看,文学也要看。只有这样才真正是一个立体的人,大写的人。如果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能行万里路,那就真完美无缺了。享受,是一定要追求的,但一定要追求这种享受。不能整天“吃喝二字”,不能每天“寒窗苦窑”,也不能每天自怨自艾,强说愁怨;不能整天虎头蛇尾、畏葸不前,不能每天朝三暮四、心猿意马,也不能每天打算满档,却未付实施。如果想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赶快去做,否则越拖越积,不但积累迟早要还的债务,还积累心病烦躁。到最后总以为自己什么都不在乎,看透世界,然实则是浑浑噩噩,懒懒惰惰,麻木不仁而已。
  • 这些话语内容好像之前自己也写过,也发泄过,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豁然开朗。人就是应该多受点刺激的,尤其是身边人的刺激。认识到了差距才能进步,但进步的目的不在于弥补甚至超越,而是自己真正的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疲惫不堪的深渊。
P.S.今晚偶尔想起搜人名的游戏,于是搜了同学的名字,了解了好多,想了好多,感触最深的就是之前的自己太浅薄,太无知了。自己想到的事一定要及早去做并且完成,可以这样想:假如明天我就要死了,我会后悔吗?现在我这样想的时候我会说,假如明天我就死了,我会相当后悔,因为我的好多打算好的事都没有去做,机会白白溜走了。日三省吾身,我姑不学圣人那样省察“忠不忠、信不信、习不习”,还是直接点问自己后悔不后悔吧。此刻,我想到了这么多,我想等明晚我省察之时,我一定不会有悔憾之意了。

2007年5月28日星期一

暧昧人生【转】(题目自加)

据说现在很流行暧昧,这样的事例太多:

你们认识很久,他天天朝九晚五嘘寒问暖的电话比你的钟表还要准时,你满心欢喜开始心怀期待,就连做梦笑出来,可是他就是什么也不说。你对自己说等等再等等,直到有一天你看到他身边有了另一个身影,你震惊"不是...这是....我是.....?"

在朋友眼里你们很登对,每次聚会他做你的护花使者,责无旁贷。你也发现自己对他有了些许依赖,他总是不经意地拍拍你的肩,很宠爱地揉揉你的发。朋友关于你们之间无伤大雅的玩笑让你觉得很甜蜜,你说你感觉幸福就在不远的地方。就在你以为一切都将水到渠成的时候闪起了睛天霹雳,他说他从没对你有过这种想法,他说这是你的误会。你呆住了"误会?那么多人前的亲昵........竟然是...误会.....?"

伤心吗?难过吗?痛苦吗?只是,只是谁让你把暧昧当爱情呢?

这是个暧昧横行的年代,感情出现了第三个种类----比友情深比爱情浅,游走于二者的边缘,这就是暧昧。本应是明明朗朗的爱情成了一场鏖战,谁先动心谁就满盘皆输万劫不复。


其实说穿了

暧昧,是可以推脱责任的游戏,没有承诺就无需负责;

暧昧,是勇敢者的游戏,无畏的人才能在角逐中进退自如;

如果你没有铁石铸就的心肠做软胄甲,那么你就别拿暧昧当爱情

暧昧是,比好朋友亲一点,但比情人远一点。

暧昧是,你会常常在QQ/MSN等他在线。当他几天没有在线,你就会有些担心。

暧昧是,你会不时去他的BLOG看看有没有更新;而且你会留意字里行间,他对你有没有什么暗示。

暧昧是,有感觉,然而,这种感觉不足以叫你们切切实实地发展一段正式的关系。

暧昧是,明白人生有太多的无奈,现实有太多的限制。你知道没有可能,但又舍不得放手。

暧昧是,有进一步的冲动,却没有进一步的勇气。

暧昧是,他不是你的情人,但似乎他比你的情人更关心你和了解你。

暧昧是,你会编一条围巾给他,但大家从没有开始过。

暧昧是,虽然他不是你的情人,但他却会对你说:你对我是十分重要的。

暧昧是,你感冒时有一个会在晚上打电话来,特意提醒你服药,叫你盖好被子早点睡。

暧昧是,每当他提及他的另一半时,你会万箭穿心。

暧昧是,为了逃避背叛的罪恶感。

暧昧是,甜津津又同时酸溜溜的。往往还没开始,已叫人不安,患得患失。

暧昧是,别人以为你们在搞地下情时,你会沾沾自喜。

暧昧是,别人问你们是否恋爱中,你张口结舌。

暧昧是,常常挣扎表不表白。你怕表白之后,你既得不到一个情人,却又失去了一个知心好友。

暧昧是,见到他,你会心跳。见不到时,你会挂念他。

暧昧是,两个人都会互相猜想。他是不是已经暗示了什么?我是不是自作多情?

暧昧是,每天大家都会聊QQ/MSN,会互传手机短讯,无规律地偶然约会。

暧昧是,你很想多走一步,但又怕会吓怕了他。你会很小心流露自己的感情。

暧昧是,除了情人节之外,其它的节日,大家都交换礼物。

暧昧是,两个人没有承诺过什么。但虽然如此,你愿意付出的,比有承诺的情侣更多。没有责任,但你却很渴望去承担,不问回报。

暧昧,是一扇门,你可以选择停留在门外,也可以踏进房子里,然后你不可以停留在门下面。门--永远不是终点站。

我们暧昧,我们却不属于对方...

2007年5月25日星期五

作业:转女为男的解释

古代有一些转女为男的神秘方法,如下:

1,論曰陽施隂化所以有姙遇三隂所會多生女子但懐姙三月名曰始胎血脉不流象形而變是時男女未定故令於未滿三月間服藥方術轉令生男也其法以斧置姙婦牀下繫刀向下勿令人知恐不信者令待雞抱卵時依此置窠下一窠盡出雄雞此雖未試亦不可不知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故古人立胎教能令生子良善長夀忠孝仁義聦明無疾十月之内常見好境象逺邪僻真良教也。

2,姙孕欲得男女覺有孕未滿月以弓弩絃為帶缚腰中滿三月解轉女為男宫中秘法不傳《房室經》。

3,博物志曰婦人姙身三月未滿著婿衣冠平旦遶井三匝映水視影勿反顧必生男陳成者生十女其妻遶井三匝呪曰女為隂男為陽女多災男多祥鎻井三日不汲及期果生一男。

古代的这些方法不免有些神秘感,但也有些解释是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精子和卵子在结合形成受精卵后,两个细胞发生融合,然后再进行卵裂,此时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型已经确定,决定性别的一对染色体如果是XY,则在基因型上决定了胎儿为男性,如果是XX,则在基因型上决定了胎儿将来发育为女性。

但实际的表型是基因型+环境影响的综合结果,具体的解释为:刚开始的胚胎同时具有发育成男性或女性的潜能,性腺可以从髓质区朝向睾丸分化或者从皮质处分化成卵巢。

从怀孕的第7周开始,一种叫做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Y)的基因活化促进了胚胎内雄性生殖器官的出现。到了第12,性别开始分化,胚胎开始发育外生殖器,显示出是男孩还是女孩。人类的SRY基因位于Y染色体短臂距拟常染色体区(pesduoautomal boundary35 kb的区段内,在胚胎发育早期决定性腺的分化及睾丸的形成,它的作用贯穿于性腺发育的全过程,在性别决定中起着开关的作用。研究表明,SRY基因有自启动转录的功能,在胚胎睾丸组织细胞系中表达产生SRY因子,激活下游的启动子,进而使下游苗勒氏体抑制物基因(mullerian inhibitiny substanceMIS)表达,导致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 mullerian hormoneAMH)分泌,从而抑制苗勒氏管发育,同时SRY基因作用于间质细胞,使之分泌睾酮产生雄性结构;而在雌性中由于缺少SRY基因,则导致X染色体短臂上剂量敏感性反转基因(dosage sensitive sex reversalDDS)的转录,促进卵巢发育。

由此发育过程可以看出,在12周之前,胎儿的性别是未定的,在这段时期内,性别的决定与SRY基因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雄性激素和其他激素的作用有关,如果采取一定的措施在理论上是可以转化胎儿的性别的。据俄罗斯《化学与生活》杂志报道,俄罗斯专家经调查发现,磁暴强度可能对孕妇生男生女有影响,参与调查的科学家解释说,上述现象与人类进化特点有关。当外部环境对人类有不利影响时,人的性细胞内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导致出生的女孩较多,这样在理论上会有利于人类生存。当外部不利环境逐渐趋于正常后,出生的男孩又会有所增加。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加拿大专家发现,环境压力会造成团藻细胞内的自由基增加,进而启动一个与性别有关的团藻基因,使原本进行无性繁殖的团藻开始产生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进行有性繁殖。这一发现为“性别是为了应对环境压力而进化出来的”理论提供了新证据。

据此,可以推断,人类胎儿的性别决定也是可以受外界环境影响的。上述古籍中的记载,在妊娠3月(12周,刚好是性别决定的关键时期)内,采取诸如“服藥方術”、“以弓弩絃為帶缚腰中”、“著婿衣冠平旦遶井三匝”等方法,从而触发了SRY基因下游调控基因的转录,从而在胎儿基因型为XX、没有SRY基因的情况下,实现“转女为男”使胎儿在表型上表现男婴的性特征。

无题-刘嘉心理学课SEX笔记

昨晚的《心理学与生活课》真的相当火爆,我们6点半到达教室时,过道里都坐满了人,可以想见大家是多么喜欢这门课啊,或者单单喜欢听这一堂课--SEX

今天起床后在KYXK看到有人写的读后感,笔记记得比我都好,而且作者还是一个旁听生。我看了后反而没有写读后感的欲望了,也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暂定《无题》吧。(说不写,但最后又写了,有点口是心非,hoho

唐朝小李白的无题诗写了好多,大多朦胧隐晦,这些诗的题材乃感情方面,当是确信无疑的。爱在心头口难开好像古已有之啊,不过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呢,婚姻又是什么呢?如果说之前我对这些还是很有憧憬的话,那现在却感觉这些一片晦暗,大概本原就是这样的吧。

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她创造了人类,也赋予了人类所有的秉性,而顽固的执行自然这只无形之手力量的物质就在我们身上,那就是DNA。它本质上仅仅是一种化学物质,但却无所不在的操纵着人类本身,包括恋爱和婚嫁这些颇具有社会性质的行为。

在恋爱中,男子和女子的生理差距和角色决定了两者对sex巨大的态度分歧。有80%的男子可以满口答应主动投怀送抱要求上床过夜的女子;但却有0%的女子愿意这样做。男性的精子一直在制造中,仅在一次射精中就可以排出几十亿的精子,但女性的卵子数量却在出生时或者胎儿时就已经确定了;女性的始祖夏娃由于偷吃forbidden fruit而被上帝惩罚,她们需要经受十月怀胎和痛苦的分娩过程,而男性在播种行为完成后可以不再负担一切责任;男子激情过后无需担心任何东西,但女性却要担心自己是否受孕,这在避孕套发明之前尤甚。

如此种种决定了女性比男性对自己的另一半更挑剔,当然现在的情况要好很多,女性的地位已经高了很多,这要归功于两件发明,这两件发明没有惊天动地之处,但的确撑起了倾颓的半边天,它们分别是电话和避孕套的发明。电话的发明使得接线员必须是女性,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避孕套的发明使女性不再有激情之后的忧虑。但调查发现,女性仍然天然的保留了挑剔的特质。在美国某电视台在某大学做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们对由男记者假扮的奉承者的过夜要求没有丝毫回应;但同时,被调查的四个男大学生中,有三个当即同意女记者的性要求,另一个拒绝的理由是第二天要考试,如果第 二天不考试的话,他也是来者不拒的。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那么人类挑选配偶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三大因素,分别如下:

· Situational Factors (including principles of propinquity, secrecy and anynomous effect.)

1.邻近原则 就是说你喜欢的人必须是你认识的,经常有机会接触的,所以距离产生美是根本错误的,是痴心妄想。无怪乎一旦如胶似漆的两人天各一方后感情会迅速淡化下来。

2.秘密原则 在所有恋情中,秘密恋情最令人难忘,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它吸引人的原因是

㈠这是一个risky business。根据认知失调,自己明知道这是秘密恋情,被人发现了会身败名裂,但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哦,原来是ta太吸引人了;根据错误归因,自己见到ta时为什么如此激动和兴奋呢?哦,原来ta太美了。但实际上,自己激动的原因是害怕被人发现的生理反应,而常人却分不清激动和兴奋。

forbidden fruit效应,也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逆反心理。

mental boomerang效应,在常人面前勉力不被人发现自己的秘密恋情,于是乎压抑着自己,强迫自己不要提秘密恋人的名字,害怕说错话等,这样等到了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环境中,秘密恋人的名字会反弹似的出现在自己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更造成自己喜欢ta的错觉。

3.匿名效应 就是自己更喜欢被秘密喜欢的感觉,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所以此一事件就没有结束,会一直被自己回味。

· Physical Factors (including Aesthetics, Halo effect and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根据征婚广告的调查发现,征婚者关注的只是这两方面:男性的身高、女性的体重

在年龄的选择上,普遍的标准是男大女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老夫少妻常见,老妻少夫寡闻的现象,老年男人通常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多的财富,能为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保障。

在身材方面,女性的最佳身材是沙漏形的(hourglasses),男性的是倒三角形(triangles)。这是因为具有这两种身材者的雌激素、雄激素最多,生育能力最强。waist-to-hip ratio=0.7的女性在概率上最能顺利生产,故这也是古往今来美女的评价标准,千古不易,很难办到吧?!

在外貌方面,左右对称的脸是最好看的,具有大多数人平均值的脸是最漂亮的脸,这与我们的常识是背道而驰的,以后夸人有新词咯~

为什么人们会这样选择对方呢?是有原因的,这也是自然之线牵引的结果。身高较高,外貌英俊的男性在遗传上是有利的,优秀genes更能传递下去;寻找社会地位高的,可以使后代得到更好的照料。如此等等,人就是在爱恋的掩盖下,做着自然界这个造物主一直要求人类做的一切,那就是使genes传递下去,而且是更好的传递下去。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东西并不是现代才发现的。在古代中国,有道德的人一般也是指长的美的人,这就是一种光环效应。把一大堆人的照片拿到刚出生5月的小孩面前,ta会只盯着那张最平均也是最漂亮的脸看,这就是ta以后要选择的对象。从这两点来说,人从古至今在sex方面从来没有大的改变过;从小到大,也从来没有大多改变过。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男性寻求的是生育力,女性寻求的是资源,而这两个原因或条件或标准从没有改变过。

·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cluding ease, validation and reciprocity)

一个人,到底是应该选择一个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人还是互补的人为伴侣呢?我原以为是互补的好,但我错了。答案是与自己越相似越好,因为相处起来easy;谈到任何话题都有应和者,能得到validation;可以得到更多的互惠。所以一个重精神的人和一个重物质的人的结合是悲剧,就像海子和波婉,他们虽然没有结 合,但是却爱恋过,这样的爱恋使海子无法释怀,爱情的破灭,诗歌梦想的不顺才导致了他的悲剧。

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有婚姻这样一种形式,在其他的动物社会或群体中,只有事实上的婚姻而没有这种形式。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从诞生至今,胎儿的头颅越来越大,但如果胎儿在母体内完全成熟的话,母体的产道是容纳不了的。所以,人类的近亲如其他的哺乳灵长类需妊娠20月左右,人却只有10个月。从这个角度来说,怀胎10月产下的都是早产儿,为了更好的抚育下一代,人类社会演变出婚姻这种形式,将男性的角色通过法律或道德的约束固定下来,那就是保护家庭,抚养幼儿。这样说的话,婚姻的存在仍然可视为是自然支配下的基因在作祟。

动物界里被人冠名为模范夫妻、比翼双飞的鸳鸯、大雁等双宿双栖的鸟类,实际上却没有那么忠贞,但这应该也算一种婚姻的形式吧。不过没有人类社会中法律、道德的约束罢了,但即使有了道德法律的约束,人类中偷情之事有时却仍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以后不要再拿比翼鸟说事,不要再只羡鸳鸯不羡仙,没用的。

包办的婚姻有时不比自由恋爱的婚姻差到哪去。课后同学竟然问我,现在不是包办婚姻了,该怎么办啊?我真晕了,包办只是不差,并非就是最好。原因也很简单,婚姻不是恋爱,有经验的父母作为过来人知道婚姻和谐完美的基本要素,他们选择的可能 是更适合婚姻生活的,但并不是说只有包办的婚姻才是幸福的,不然我们千辛万苦把包办制度砸烂有什么用。鲁迅的原配幸福了吗?没有!陆游和唐婉算是包办的了,他们幸福了吗?最后生离死别了!凡事不能绝对了说。

人类就这能这么受制于自己的基因吗?就这么甘受自然的摆布吗?不能,直到人类有了意识,自由意志。人人都喜欢帅哥美女,但是真正遂心的没有多少,为什么呢?人有意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就是意识。如吾侪之丑男去追求美女被拒 绝的概率肯定远大于被接纳的概率,而被拒绝的伤痛在生理上却等同于被刀刺过的感觉,而且一旦想起被拒就会被刺一次,谁会这么傻呢?

正因为有了自由意志,人才有了对抗自然界游戏规则的权力,于是才有了DINK一族,同性之间的爱等等。就像我们自己的外貌,这些都是已经确定了的,基因也只能代表过去,而人的意志才能决定未来。生物学上很重要的一个原理就是表型=基因型+环境,这后天的环境是否也包括了人的主观努力呢,我想大概是一定的吧。

P.S.听了这堂课后,我记起曾下载过一本叫selfish gene的电子书,得好好看看了。

P.S.课堂最后,老师说了两种爱恋方式:passionate love (激情之爱)and companionate love(超级朋友之爱)深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或许其中道理只有切身经历过的人才有发言权吧。
还知道了常言所说的三不孝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此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此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此三不孝也。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此也见古人对SEX的重视程度了。

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

卜算子·嚴蕊

卜算子·嚴蕊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严 蕊(生卒不详),女,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沦为台州营妓(兵营妓女),改严蕊艺名。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 画,学识通 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词作多佚,仅存《如梦令》、《鹊桥仙》、《卜算子》3首。据此改编的戏剧《莫问奴归处》,久演不衰。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台州知府唐仲友为严蕊、王惠等4人落籍,回黄岩与母居住。同年,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 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下令黄岩通判抓捕严蕊,关押在台州和绍兴,施以鞭笞,逼其招供。严说:身为贱妓,纵合 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此事朝野议论,震动孝宗。

朱熹改官,岳霖任提点刑狱,释放严蕊,问其归宿。严蕊作《卜算子》,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写自己并非所说的风尘放浪女子,前缘一写被朱熹下狱,二写男权社会催生了自己的运命;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一比自己清白总有昭雪之日,二是希冀新任长官岳霖能象东君护花一样为自己平冤;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写出了自己的矛盾心态,离开牢狱是必然的,但自己以后要如何住呢?待到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写出自己渴望象山村野妇一样拥有自己的生活。岳霖判令从良,被赵宋宗室纳为妾,她最终也没能获得自己期望的自由。

恰与东君别,又被秋风误,教他这粉蝶儿无是处

如夢令·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此小令到底咏的是什么花呢?不是梨花,不是杏花,红白两色,武陵桃花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且确有一树红白两色的桃花,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诗: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城倾国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严蕊其人及此词: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 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与正赏之双缣。依据这段记载来体味此词,不难体会到这位女词人作这首 咏物词的一番蕴意。词显然体现了作者的情感。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 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

晏幾道與小蘋

晏幾道:(10381110)撫州臨川人(今屬江西省),字叔原,號小山,為晏殊第七子,最幼。他雖有一個顯赫的父親,但他在仕途上卻頗多不順,僅做過一些八品小官,如監穎昌許田鎮的監官。不過他在詞壇卻影響甚巨,有人說他是由詩轉詞之大家,與其父晏殊并稱為臨川二晏,為宋詞小令之堅持者,他的詞多為愛情、離別之作,著《小山詞》,存詞260首。

黃庭堅之《小山詞序》這樣寫道:余嘗論:叔原固人英也;其癡處亦自絕。人愛叔原者,皆慍而問其旨:“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作一新進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皆負之而不恨,已信之終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癡也。”其癡如此。從此四癡可窺見他孤芳自潔之個性、忠純真摯之癡情,他未失童心,難與一般俗人合流,一生之心血性情皆寓于詞中。

------------------------------------------------------------

臨江仙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此詞極清麗,尤其“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兩句,芳春已盡,微雨綿綿中愁人獨立憔悴,思緒萬千,雙飛的燕子更反襯出詞人之獨立雨中傷逝之情。此兩句妙手偶得,渾然天成,構成一凄美絕倫之意境。

------------------------------------------------------------

關于晏幾道與小蘋在臨川還有一個故事在流傳:(來源:jiangchengfeng.blog.tianya.cn)

有一年,晏殊帶著幾道,回到故鄉臨川省親。正巧,撫州知府和晏殊曾同在京城任職並相交。知府聽說晏殊來了,熱情地邀晏殊父子去家裏做客。當時,撫州知府衙在城西北(今臨川市一中校址),衙後有一座大花園,名叫“金園”。園內有古木修竹、異草廳花、蓮池魚塘、假山怪石,並建有“懷謝亭”,“觀音閣”,“金亭”等亭台樓榭,風景十分優美。

  知府在金亭上設宴招待晏殊父子。那時晏幾道十四、五歲,長得面如滿月、眉清目秀,且又溫文儒雅,應對敏捷,知府十分喜歡,便也把自己十四歲的女兒小蘋叫來見過晏殊並幾道。幾道小蘋兩人便以兄妹相稱,小萍容貌姣媚、知書識禮,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她應父之命,當場彈了一曲琵琶,曲名《雙燕飛》。弦聲穿雲,琵琶滾珠,各位都擊節稱贊。彈畢,晏殊豪興未盡,揮毫作詩:

臨川樓上金園中,十五年前此會同。
  
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 

晏殊家居城西北的羊角山下,離府衙很近,自那天以後,晏幾道經常到金園來玩。知府喜愛晏幾道,不但歡迎他來,而且每次都叫小蘋和丫環彩雲陪同幾道玩耍。三人穿花拂柳,聽鳥觀魚;晏幾道和小萍還免不了吟詩作對、猜迷下棋,甚至蕩鞦韆、鬥蟋蜂,當然也免不了吵嘴爭辯、耳鬢廝磨,晏幾道和小蘋之間漸漸產生了感情,但兩人都年幼羞怯,誰也無有開口說破。

轉眼晏殊省親期滿,晏幾道和小萍便依依不捨地分手了。別後,兩家雖有書信來往,但路途遙遠,關山阻隔,兩情雖篤,魚雁漸稀。然而,晏幾道卻無日不在思念小蘋。有一天,年已弱冠的晏幾道去汴京城外春遊,只見群芳紛紛落紅滿地、燕子呢喃、細雨霏霏,想起小萍,不覺十分傷感。突然,他見前面一棵柳樹下,孤零零站著一位少女,仔細一看正是小蘋。晏幾道連忙邊喊邊跑了過去,誰知一開口,人卻躺在書房的臥榻上,原來是南柯一夢。晏幾道再也忍耐不了感情的折磨,決意回鄉再訪小蘋。父親卻不同意。晏幾道問起小萍一家,晏殊說話吞吞吐吐,似有難言之隱。晏幾道心下又驚又疑,沒幾天就病倒了。這一病,病了年多才漸見好轉。這時,晏殊知道兒子真正康復,須得治好他的心病,便准允他回臨川省親。晏幾道高高興興回到撫州,拜見家中尊長後,便去金園探望小蘋。哪知世事滄桑,早就物是人非了。原來小蘋的父親在任職期間支持范仲淹新政,被反對變革的舊党誣陷,連奏三本,發配嶺南充軍。小蘋的父親秉性剛直,又氣又怒,在路上不堪虐待,絕食而死。傳聞小蘋賣身葬父親後,淪落為歌伎,不知身在何處 ......

聽了這消息,晏幾道悲憤難忍,淚濕衣衫。他求見新任知府,要求到金園一看。新任知府看在晏殊的面上,答應了他,晏幾道來到金園,先登金亭,撮土為香,遙祭小蘋的父親,然後遍遊園中,歷歷如在目前。年前與小蘋夢中相會之景,也一同湧上心頭。萬縷情絲凝成千古絕唱《臨江仙》: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2007年4月25日星期三

斟酌仔细,以后完善

潘驴邓小闲
瘦高白秀幼

原以为一挥而就,然一搜才知,此间学问大的很,要解释清楚须斟酌思量,劳神费思。姑占一帖,日后完善也。

2007年4月24日星期二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原文作者周国平。


我在大二时读过此文,感触颇深,从此不再相信知己一说。但自己内心仍渴望有这么一个人的:我们心灵相通,知己知彼,能给彼此以精神慰藉;彼此的爱好虽不求完全相同,但总有话可说;两人可以在空间上相距遥远,碣石潇湘,但却彼此神交,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曾经,自己好似有过这样的朋友,但造物弄人,天不怜我,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此中我的责任不可谓不大,悔却晚矣。吾生也有涯,彼生亦有限,而缘聚缘散,原来的一切来了又散了,只留给自己无尽的回忆,埋藏于心底深处。也罢!不过,于我,内心还是有得一心灵好友之奢望的,然自己对知己的信任已经动摇,虽未撼动根基却也伤筋动骨了,故如今只能浑浑噩噩却又饥渴难耐的生活着。今日再读此文,仍感动涕零,不知所言。

-------------------------------------------------------------------------------------------------

五一长假将至,但本周六周日却被安排补课,此次黄金周不可能再过九天了。一班好友或回家或出行,只有我既无打算又无心情。然则时间充裕,加之天气或尚佳,久居斗室想必亦苦闷异常。思来忖去,身上虽不名一文,却仍可遍游京城佳景好处:或各大校园,或开放公园,或城南旧事之神韵胡同,或京郊山丘之远足野炊,等等免费低价之处,当可承受。做个独来侠,来去自由,无拘无束,寄情乡野山水,心情想必不会太差。慨慨!

-------------------------------------------------------------------------------------------------

(原文)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译文见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一书) 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 。"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

   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 深度。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史怀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看来,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 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最接 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 神本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 关系为鹄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生活的神秘性。按照这一思路 ,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在爱情中,在亲情中,在其他较亲密的交往中,这种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我们见得还少吗?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 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 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

犬儒主义

听了老罗语录才知道,我可能也已经是犬儒主义者了。

当今中国最流行的是什么主义?

答:犬儒主义


Cynicism
源自一个古希腊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是Diogenes of Sinope,这派主张清心寡欲,鄙视世俗的荣华富贵,坚持真理善良,揭露伪善。据说Diogenes住在一个大桶(一说大瓮)里,讨饭为生,活得像条狗,但他从来不恼,因此得名“犬儒”。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御驾来访,问他要什么赏赐,Diogenes说“只要你走开,别挡住了我的阳光”。亚历山大不禁感叹道“我如果不是亚历山大,那我就做Diogenes”。

开始的犬儒主义者比如Diogenes是很严肃的社会批评家,他们热烈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Diogenes很是愤世嫉俗,坚持自己内心的道德规范。但后来的犬儒主义却几乎演变成了本来的对立面:不再是愤世嫉俗,而是“玩世不恭”,他们仍然保持了对世俗的批评,但是却丢失了作为原则的内心道德规范,所以他们抱着的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他们宣称是“看透了这个社会”。由于没有了内心的道德约束,却同时保持了对世俗的批评,而且他们不相信理想,不相信道德原则,不相信精神,唯一相信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甚至欺诈,最真实的就是人的私利。于是乎,他们可能放纵的追求他们仍然在讨厌着批评着的世俗中代表地位财富的“美好”的东西。

犬儒主义在极权社会的后期是普遍泛滥的。极权社会通常会经历这三大时期:
第一、乌托邦,令人心醉神迷的天堂理想,激情四射,“大跃进”时期;
第二、大规模的恐怖和人间地狱,激情消退,人人自危,“大革文化命”时期;
第三、犬儒主义时期,人人玩世不恭,“看透一切”,政治冷感。
有人说,第二第三时期之间还应该加一个“抗争”的过程,但由于抗争的失败,人们对极权的轻信和恐惧,使人们燃烧的心骤然冷却下来。

现在的社会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人人之间充满了冷漠,没有理想,没有道德,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追求着财富地位成就。

“年轻人成为犬儒主义者是最悲惨的事了,因为他们不曾追求过,就已然放弃;不曾长大,就已然衰老;他们还什么都不知道呢,就什么都不相信了”。恩,深有同感。

越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越容易变成犬儒主义者,这是因为他们原本坚持的理想在现实中没人理睬,碰壁太多了,到最后他们中有些不坚强的只能是“看透这个社会”,从而否定自己的理想以及其他所有的理想,最终滑落到犬儒主义的深渊。

有人说,要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坚强者一直坚持下去逐步改变社会的状况才有可能摆脱这种不良的社会形态,但谁有这样的理想改变现实呢?这就是犬儒主义的真实想法,而社会的大船也在“一面机关枪,三面任意走”的歧路航道上徘徊飘荡,这条大船能飘到何方呢?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北京残艺表演

4月17、4月18晚上,北京市“让爱飞翔”残疾人艺术团来科苑专场演出。海报上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千手观音”的舞台照,当时就是冲着邰丽华和“千手观音”买的票。今晚看过之后还真是满足,这样的艺术晚宴营养丰富,很合我的胃口,现在还回味无穷哩。

节目单(可能不全):
杨莉莉 歌曲《拥抱明天》和《月亮之上》;
杨梅、任冬蕾 舞蹈《命运》之舞;
于浩 歌曲《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走进新时代》;
阎明(非残疾) 魔术;
聋哑群舞 《黄土黄》;
田山 软弓京胡演奏《鸟语虫鸣》;
小丑的杂技表演 平衡、举重若轻;
于宏图 《西班牙斗牛士》、《卡门序曲》小号独奏,歌曲《母亲》、《从头再来》、《向天再借五百年》;
邰丽华等 压轴舞蹈《千手观音》。

杨莉莉是左前臂被截去;杨梅、任冬蕾一个聋哑,一个右小腿截肢;于浩,抗洪英雄,劳累过度导致弱视,他是真假音歌唱,假音为女声;田山是盲人;于宏图,盲人。

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

反对学术腐败,建设学术规范

4月16日晚上7点,方舟子在玉泉阶一五教室做了一场“反对学术腐败,建设学术规范”的报告。之前听到过很多人对他的批评,而且有些还相当尖刻,但今天一听,起码能得出这样一个我自己的结论:方思路清晰、言之有物、嫉恶如仇、朴实无华。他毕竟是搞科研出身的,理性在他身上表现的相当明显,他观点鲜明,例证充分,但有一点,他的报告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过这不是什么缺点,相反更说明了他不随波逐流和唯实求真的品性。

早就对学术界腐败有所耳闻,自己将来可能也要在其中混迹,所以现在的我更能感觉到,这学术界里水份大的很。院士、教授不一定有真才实学,更不一定都是品德高尚之人。老一辈的科学家或许“德艺双馨”的不少,但现在,随着诸如邹承鲁等大家的远去和社会环境的恶化,本来就不是百分百纯净的象牙之塔更有向比萨斜塔发展的趋势。

归根结底,学术界的腐败是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的。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走关系能带来科研基金的获得,那对于靠科研基金生活的人来说,谁能免俗不去找关系呢?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快餐社会中,如果靠作假能更快的捞到名利,elite中谁能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呢?

当然,这不是推卸责任,相信腐败原罪说,而是社会环境如此,不能对清贫了半个世纪的前“臭老九”们过分指责。他们是败类,是毒瘤,清除一个两个很容易,但如何构建基于整个社会基础上的预防机制才应该是更重要的,而这样的工程显然与社会道德的重建不可分割。

在这个过程中,有方舟子这样的人物只可能对这样的道德重建过程起助推作用而非破坏或延迟作用,即使方有过分的时候却也可原谅,毕竟唯实求真是他的理念,做错事也只可能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下犯的小小失误而已。今天还看到这两句话“观色即空成大智”、“观空即色成大悲”,感觉有些道理。方舟子可能是有些不慈悲,但我们反过来看,在这么不慈悲的情况下,学术腐败都到了明目张胆以至于达到“恶人先告状”“假能乱真”的猖獗程度,如果象官方一样慈悲,那学术界还有河清海晏的时候吗?

所以,方舟子,我支持你。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提问很踊跃,对这个争议人物也颇多不同看法,尤其在中医问题上。方主张“废医存药”,废医不是整个把中医全盘否定,而是要废掉那些已经被科学证明是荒唐的但现在仍大行于世的所谓中医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理论等;那些能被现代科学接受的诸如针灸理论就不在废医之列了,所以很多人有误解了方的观点,认为他主张完全废除中医,这是不对的。

2007年4月12日星期四

感傷的《心愿》

搜到《心愿》這首校園民謠時,她的名字被共享者改為“一首超級好聽的校園歌曲(后悔的來找我)”,足見共享者是多么推崇她、多么想和人共享啊。

確實好聽,猶如天籟(這種稱贊太俗了點),不過一點都沒有夸張,略帶感傷的guitar伴奏,四個女生青澀的歌唱,詩意的歌詞等等都賦予了這首歌無與倫比的魔力,據說她自誕生以來就是經典的校園畢業離別歌謠,一點都不虛,聽著這首歌,足讓你在紛繁蕪雜中清凈片刻,想起一些沉淀的淚、鎦金的歲月、永遠的誓言、愛過的人、天真憂傷的臉.......

在人生的某一時刻,當我們再次關注珍藏在記憶中的泛黃老照片的時候,我們內心激蕩的或許就是這首歌所要唱的,淡淡的憂傷、讓人潸然淚下的青春。
----------------------------------------------------------------------------------------------------
歌詞

心願 |作者:王澤

湖水是你的眼神
夢想滿天星辰
心情是一個傳說
亙古不變地等候
成長是一扇樹葉的門
童年有一群親愛的人
春天是一段路程
滄海桑田的擁有
那些我愛的人
那些離逝的風
那些永遠的誓言一遍一遍
那些愛我的人
那些沉澱的淚
那些永遠的誓言一遍一遍
湖水是你的眼神
夢想滿天星辰
心情是一個傳說
亙古不變地等候
成長是一扇樹葉的門
童年有一群親愛的人
春天是一段路程
滄海桑田的擁有
那些我愛的人
那些離逝的風
那些永遠的誓言一遍一遍
那些愛我的人
那些沉澱的淚
那些永遠的誓言一遍一遍
我們都曾有過一張天真而憂傷的臉
手握陽光我們望著遙遠
輕輕的一天天一年又一年
長大間我們是否還會再唱起心願
輕輕的一天天一年又一年
長大間我們是否還會再唱起心願
長大間我們是否還會再唱起心願

----------------------------------------------------------------------------------------------------
王澤:
1978年生於北京;
1993-1996年任北京青年報中學生通訊社記者兼副社長,負責校園音樂欄目;
1996年錄製《第一直覺》合輯; 同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學,參加北理鄉琴俱樂部,畢業的時候經常參加歡送演出;
1998年《第一直覺》合輯由上海聲像出版社出版;小說《王者當歌》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年9月,赴美費城藝術學院學設計專業;
2002年5月研究生畢業後在美國工作;
創作的歌曲共4首:《心願》、《航行》(收在《第一直覺》合輯);
《一棵叫做feeling的植物》、《山歌》(收在《校園feeling》合輯);
郵箱地址: zezecn@yahoo.com
--------------------------------------------------------------------------------------------------
這首《心願》寫於1994年,當時王澤15/16歲,還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
錄音是在1996年夏高考剛結束時,是年王澤17歲,同時演唱的還有王澤的三位同學,她們也沒有超过18歲,她們分別是:喬媛(北京旅遊學院),楊穎(北京商學院,日語),唐景蓮(北京工業大學),獨唱的部分第一個是喬媛、第一個是楊穎、第三個是王澤(有點象武林外傳里祝無雙的聲音,相當稀飯~)、第四個是唐景蓮,后面的獨唱是楊穎,副歌二聲部“啊啊啊”是唐景蓮、“啦啦啦”是喬媛;
出版是1998年,CZ音乐(香港) 合集《第一直觉》。所以王澤說:“严格说不算‘ 大学生原创’”。
--------------------------------------------------------------------------------------------------
照片中的四個女生從左至右依次是王澤、楊穎、喬媛、唐景蓮。這是1998年底中央電視臺12演播室給王澤拍攝采訪短片的時候,由王澤的好朋友秦燕為她們照的,地點是中央民族大學某間教室。所以此后有誤傳,說四個女生是中央民族大學的學生,還被說成是少數民族MM,實在是誤會。

在北京理工大學時期與鄉琴俱樂部成員的合影(唯一的女生就是王澤)

王澤1998年簽名照

現在的王澤

2007年4月11日星期三

“沈志华”现象

偶然搜到沈志华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做的关于中苏分裂原因的演讲视频,本来期望值不高,因为国内很少有人能讲历史讲得有意思。但我错了,沈教授就是这样一人,他的演讲旁征博引、立论严谨,许多历史资料都是信手拈来,可见他对冷战时期中苏关系历史的熟稔和极高的驾驭程度。一个小时的演讲,再加上一个小时的提问,我自始至终都对此保持了十二分的兴致。沈教授求真求实、不避争论,不学春秋笔法,讲历史象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酣畅淋漓,许多自己以前认为想当然的历史在听了他的演讲后或恍然大悟或自惭形秽,他的演讲使我对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历史在他的口中变得鲜活生动真实起来,可见他对历史资料的收集研究之功有多深了。


沈志华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中(我看的视频即是这次)

华东师范历史系教授

书房中的沈志华

百度了一下,他原来还有这么传奇的经历:

主要来源:http://board.verycd.com/t347225.html

沈志华其人其书其事 by 钱镇
  
   沈志华是个传奇人物,80年代初,他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世界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不知何故没毕业。他下海经商,结果大获成功。成功后,他杀了回马枪,搅动了波澜不惊的史学界。

    1996年至2002年间,他个人出资140万元,从俄罗斯和美国搜集一万多件俄国解密档案,并组织翻译、整理、出版。还把搜集来的所有资料,自费复印一 套送给北京大学图书馆,有的还自制成光盘,交给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必须供人自由查阅。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认为,有了这批 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

   沈志华对史学界的贡献不仅是买回了价值连城的档案,他还潜心研究,“用事实说话”,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解开不少历史谜团。他的研究方法也是可圈可点。

   在旧书市场,看到他写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翻也没翻,就决心买下,就冲着对他的敬意,不读也要买。

   不过,既然买了,怎会不读。

   作为中国人,我很想了解学者基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它涉及到对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评价。

    书中记载,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特别是从苏联手中收回东北的主权,毛泽东和苏联领导人进行了艰难的谈判,最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同盟 者,苏联无偿转让了巨额财产,转让了长春铁路、大连、旅顺口以及在这些地区拥有的一切权利,失去了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中国则收回了在1945年根 据苏联与国民党政权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去的主权和利益。

   收复东北的主权,无异于虎口拔牙。早在沙皇时期,俄国就有在亚洲扩张的野心,就曾染指中国的东北。斯大林的对华政策的两大战略考虑中,除了把蒙古从中国的 版图独立出去,形成广阔的安全地带外,另一条就是恢复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确保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后者已经迫使蒋介石以条约的方式 予以确认。

   可以做个比较,至今为止,俄国与日本关于北方四岛的领土纠纷仍没解决,这更显得达到上述目标之不易。而承认外蒙古独立,也是中国政府在现实政治的条件下,不得已咽下的苦果。

   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可以指责其在历史上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维护国家主权上,确曾竭尽全力,沈志华基于史料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一点。(关于毛泽东与斯大林的谈判过程,详见该书正文和《余论一: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对于中国当年应不应该出兵朝鲜,后人多有争论。沈志华在《余论三: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中分析说:出兵朝鲜,有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宣布台湾 未定论和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的刺激;也是根据国际分工为社会主义阵营承担责任和义务;还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对最后一点,沈志 华分析说:美军越过三八线后,金日成一旦战败,很可能退到中国境内,美军就可能以追剿的名义越过中朝边境,苏联也有了出兵中国的理由,这样,无论战争中哪 方胜利,中国的主权都将受到影响。所以朝鲜战争是不得不进行的。

   然而,沈志华不无惋惜地指出:朝鲜战争本来可以在更早的时候、以更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方式结束。如果在中国军队入朝近三个月的1951年1月13日,即 取得第三次战役胜利后结束,上面提到的中方决定介入战争的三层考虑都已变成现实,甚至台湾问题和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都有可能得到较为有利的解决。但 是,因为毛泽东设定了超越现实的战略方针,战争延续了33个月,中方并没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而中国从人员伤亡到政治、外交、经济等各方面,都付出了本不 应该付出的多余代价。

   无论是与苏联签约,还是出兵朝鲜,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在不遗余力地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这不是源自感情的辩护,而是基于史料的分析。

   沈志华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职称、没有单位的“三无人员”,但就凭他在史学上的贡献,他被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个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沈志华现象值得深思。

   沈志华是从商界杀回学界的,将来会不会其他人也做类似举动,如果有,他们会不会象沈志华一样有出人意料的斩获?和一直在学术界辛勤劳作的人相比,沈志华有什么优长?沈志华从商的经历,与他的研究成果间是什么关系?

    据我的观察,沈志华现象不会只是孤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大批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经历了商场的大起大伏,尝到了拥有金钱的快乐后,会有一些人希望在另 一个自我实现的方向上有所成就,就象西方的大亨在拥有足够金钱后,热心公益事业一样,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儒商转入学术界。他们有曾在学校受过基本的学术研 究的训练的优势,在经过人生的历练后,他们会选择自己比较喜欢、或自认为比较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下去。探索的乐趣远胜于收藏的乐趣。

   说句让学术界丧气的话,在某些研究领域,这种转回学术界的人极具杀伤力。他们过了金钱关,不把学术研究当作谋生手段,因此也就不必追随国家课题、不必瞄着 市场需求,无需看人眼色定选题,不用小心翼翼谈想法;他们不必考虑一时的功名,不象在一个学术圈里长期混的学者,他们不怕说出格的话,他人也会对他们的放 胆格外宽容;他们得以摆脱学人间的人事纠葛,不用非要在导师主编的书中写出几章节,不必研究自己并不擅长或是并不喜欢的课题。

   人一生能在官、学、商等领域出入几次,对构建多重价值观极有好处。可以使人生不囿于某种局限。把商场的效率观带入学术研究,会一下子打破传统的研究方式; 把学术的求真观带入官场,会让政治更具道德;把官场的务实观引入学术,会使学术研究更妥贴地把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不过,成功地实现不同领域间的跨越是件难事,虽乐于见之,但不会是普遍现象。
---------------------------------------------------------------------------
“异类”史家沈志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10年前,沈志华年过不惑,经商获得极大成功,觉得挣钱永远没有尽头,应该是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了。于是,中国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商人,多了一个殊为罕见的历史学家。

  和一般学者的儒雅内敛不同,他身材魁梧,喝酒如水,仰天大笑的样子更不“斯文”,震得屋子里传来回声。他说起历史事件的年月日随口道来,可却总是记不住自己最喜欢的冰淇淋“哈根达斯”4个字。

  在中国历史学界,沈志华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个“异类”。

  1996年至2002年间,他个人出资140万元,从俄罗斯和美国搜集俄国解密档案1.5万余件,并组织翻译、整理、出版。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认为,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

  他个人出资设立的“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11年来已资助出版了80余本史学著作,由他出资组织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超过30起。

  他身兼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社科院等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却一直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职称、没有单位的“三无人员”。

  就个人研究成果而言,他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被认为是“国内研究朝鲜战争的一个新的起点”;“以大量丰富而可靠的档案文献和适量的口述史料,对长期无人知晓、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和正反颠倒的重大史实作了澄清、填补和纠误……”他本人被评价为“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

  更有学者认为,沈志华和他的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他代表着当代历史研究的一种民间化趋势。他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都有别于历史学界因袭的从概念出发,以结论剪裁史料的弊病,重新回归到从材料出发、就史实发言的本源。

  10年前,沈志华年过不惑,经商获得极大成功,觉得挣钱永远没有尽头,应该是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了。于是,中国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商人,多了一个殊为罕见的历史学家。
-------------------------------------------------------------------------------------------------
弄清历史便没有白活 (来源:中国青年报)

  沈志华家里有一间专门存放档案的房间,几十个纸箱,每份档案,他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

   俄罗斯使馆的冈察洛夫,原来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后来到外交部任职,曾出任驻华使馆首席参赞。沈志华和他是通过学术界的朋友认识的。冈 察洛夫不仅抽出时间,连续数小时解答沈的疑难,一一解释很多档案原件中难以辨认的手写批语和签名,而且还把自己做研究时的好多资料赠送给他。“比1994年叶利钦送给韩国总统金泳三的还多。”沈志华喜滋滋地说,像是一个突然掉进了糖果堆里的孩子。

  德国学者海因茨希博士,沈志华只是在学术讨论会上见过他一面。然而当沈志华知道他掌握了一批中苏同盟条约谈判的俄国档案,并通过电子邮件向他索取时,他非常慷慨地按照沈提供的目录一一复印并邮寄到中国。

   还有美国独立学者威瑟斯比女士。作为一位俄罗斯问题专家,威瑟斯比曾多次赴俄国档案馆查找文件,个人积累了大批原始资料。当沈志华在美国向她谈起收集俄 国档案的困难时,她不仅热情地带沈到书房参观,详细介绍自己所收藏的档案文献,而且还利用假日亲自复印这些材料,无偿提供给他。

  “这些人对我的刺激挺大的。”沈志华说。对他刺激大的,还有另外一些事。

  国内某位学者,手里有一本新出的俄文书,沈志华想借来复印一下,不行。再问“能不能告诉我具体的书名、出版社,我自己想办法找去?”也不行。

  某家研究机构订有一些俄国杂志,沈志华想去看看。第一次,人家没说什么。第二次再去时,那些杂志全被收了起来。

  “我带回来的档案,全部公开。谁需要都可以查。”沈志华说:“我就是要给他们做一个榜样。”

  他把从俄罗斯和美国搜集来的所有资料,自费复印一套送给北京大学图书馆,有的还自制成光盘,交给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必须供人自由查阅。

  那些资料印坏了一台复印机,沈志华家里的第二台,也不得清闲。他在京城南郊的别墅里,经常住着来查资料的学界朋友和为论文找资料的研究生。

  在独立学者的身份之外,他最看重的是老师这个称呼。“沈志华在党校讲课,每次都是人满为患。”韩刚说。好多次,课结束了,底下的学生不走,不停地鼓掌,沈也只好一次次返场,像歌星似的。一个北大的学生说,听沈老师的课,让人脑袋开窍,不仅是他讲课的风格,更是他告诉你的历史真实的力量。

  “历史教育,一定要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他说自己这一代人曾经深受其害。“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苏联史教科书不能看。看了那些档案,一脑袋汗,以前学的全是假的。教科书是干什么的,教学生的,教完以后他们的文化结构里就是这套东西了,结果给人的都是假的,这不是害人吗?”

  “哎呀,这么一说,我都想编教科书去了,这个责任更大。”他自己嘀咕。

  作为一个独立学者,他觉得,10年来,社会对他的认可,不仅是对他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对他个人研究方式的认可。在体制之外,学术运作本身的渠道反而更为通畅和自由。“我想做什么题目自己决定,用不着审批。我想写什么自己知道,找什么我也知道,也知道哪里去找。”

  一位社科院的学者笑言,在某种意义上,沈志华可以作为衡量学术研究宽容度和自由度的标尺。

  很多人说,沈志华是个理想主义者。在他自己看来,理想主义与其说是为改造世界或影响他人,不如说,首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人,总要体现出你的价值。芸芸众生,几十亿人,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必要?每个人都要寻找自己的位置。我以为,做生意体现不出我的价值。挣钱,有人比我挣得多得多。”沈志华执著于历史研究的理由说起来很简单:“我就是想把那些过去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并不了解的事弄清楚,这样我才觉得没有白活。”

  也许,正如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家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用新发现的史料解读历史,赋予历史生命和灵魂,让自己活得明白,也让更多的人活得明白。
--------------------------------------------------------------------------------------------------
档案:史家的粮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因为在开放过程中引起了一些外交纠纷,1996年时,俄国档案的开放程度已经有所收缩。而在那之前抢占了先机的,大都是美国的学术机构。

  1997年、1998年,沈志华又和社科院学者两次赴美。“档案,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说,那就是粮食啊。”沈志华特别爱说这句话。如果说过去只能吃别人嚼过的剩饭,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不抓住,就太不应该了。

  美国的好处在于,只要你有护照,无论是国会图书馆、国家档案馆,还是各总统图书馆,5分钟就能办一个出入证,什么都不问你。复印价格便宜,一页只要10~20美分,有的还免费。像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和国家安全档案馆这样的专业档案馆,文件更是分类清晰,不用你自己一页一页地找。他们要做的就是整卷复印,腰酸背疼但心情愉快。两次下来,一共带回了十几箱档案,比在俄罗斯收获还大。

  为了找“粮食”,沈志华和夫人李丹慧曾自费沿中苏、中蒙边界各省区走了一圈,去了所有的省级档案馆和重要市县档案馆,收获颇丰。可碰上的头疼事也不少,有些家门口的“粮食”,找起来,比大洋那边还要困难得多。

  在黑龙江,他们夫妇专门住在档案馆对面的宾馆,人家上班他们上班,人家下班他们下班,周末还要给档案馆工作人员付加班费。忙了10天,复印了几千页,却因为差了一份人情,不许他们带走复印的资料。电话从省外办一直打到外交部,尽管有《档案法》,尽管外交部说既然是开放档案按规则办就是了,那也不行,就是不让带走。直到现在,那些资料还存在那里。

  为了研究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工作情况,沈志华专门去了一些大企业的档案馆。在鞍山钢铁公司一个档案馆,人家说,你只能看和抄写,不许复印。

  沈志华奇怪了,你这里无非都是些党委书记的报告和年终总结,有那么严重吗?对方说:“这可都是机密。”

  有的地方更惨,连大门都不让进。不得已,他只得动用各种资源,贴人情、贴钱,苦苦寻觅那些别人眼中的“故纸”他的“粮食”。

  开国际会议时,沈志华和其他中国学者不止一次地被人问起:你们的论文为什么很少用自己国家的档案?你研究中苏关系,为什么只有苏联的档案没有中国的档案?

  “真是让人尴尬的问题。不明白的,都以为是中国学者不勤奋,不趴档案馆,不做基础工作。”他说。

  在档案馆遭遇冰冷面孔和警惕眼神的,绝不止沈志华一人。

  中央党校韩刚教授,有次和一位美国学者聊天,说起自己为了查阅资料请档案馆的人吃饭。那个美国学者不明白,“不对不对,你要利用他们的档案,应该是他们请你吃饭。”

  韩刚说,我们对待档案,仍是保管高于利用;而美国人的想法是,到我这里看的人越多,用我档案的人越多,我的档案价值就越高。所以,在美国很多档案馆,学者去查资料,不仅不要钱,还可以申请档案馆设立的研究基金。

  1999年,国际学术界的一件大事是基辛格三角外交档案的提前解密。那批档案包括当年美中苏三国领导人之间30多次会谈记录,涉及三国最核心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问题。让中国学者觉得新鲜的是,这批档案,完全是美国学者通过国家安全档案馆,根据1966年开始实施的《信息自由法案》,敦促国务院等部门未到解密期而提前解密的。

  名头响亮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实际上是一个民办的学术机构,依据《信息自由法案》,向政府部门和国家档案馆不断地要求开放令学术界和公众感兴趣的美国军事和外交档案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复制后,供公众查阅或结集出版。沈志华的大量资料就是从这里复印的。

  2002年8月,34卷36册共计1800万字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终于出版了。全书收入1917至1991年有关苏联历史重大事件的档案文献近万件,共277个专题。据沈志华说,除俄国本国外,这是目前收入俄国档案最多的文献集。34卷中,沈志华自己完成了8卷。如果加上因为内容敏感而最终没有被收入《选编》的朝鲜战争和中苏关系部分,他一个人做了十几卷。作为执行主编,他不仅自己参与整理编辑,还要负责协调全国各地13个翻译组和参与这个项目的编者的工作,经常坐着飞机到处跑。

  他承认,分类、注释、核实人名地名都是非常考验人耐性的事,很多人都不愿意做这种基础建设的工作。

  “但这是粮食啊。”他说,写出一篇文章只是一个人的成果,完成这个项目,多少人都可以搞研究了。整个国家的研究水准上不去,一个人又能跳多高?让他高兴的,现在已经有博士论文开始使用这些新材料了。

  “其实,”他身子前倾,手半遮着嘴:“好多人不明白,在看史料的时候,当你发现那个一直想找的东西的时候,找到那个关节点的时候,有多兴奋!”

2007年4月10日星期二

冷漠懶惰的心

今天下午本來要去中關村新東方大廈幫同學買GRE白皮書的,但很遺憾,最終沒有買到,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我沒找對地方,應該在新東方教學區尋找;二是現在真的不讓買新東方內部資料。不管怎么樣,我跑了一遭,不爽的是領受了轉向的煩惱,我竟然把南和北、東和西完全弄反了,本來就是路癡,這下可好,找了一個小時才找對地方,搞得自己在坐校車回來的路上想的全是怎么矯正這種錯覺。

就在找路的時候,我看到了一件現在還難忘的事:在中關村北靠近北大的東西走向大道(不記得名字)上,我正在人行道上走著,突然聽到一聲狗叫,回頭一瞅,看到一條毛發蓬亂的黃毛狗從一個GG懷里掙脫出來,接著顫巍巍的在機動車道上走著,左搖右晃的。開始我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再看它旁邊的GG,應該是北大的學生吧,手里拿著一摞報紙,報紙的一角有一團血污,當時我心一緊,莫非這個哥哥被狗咬了?我再定睛一看,果然那條狗狗嘴巴微張著,不時吐著鮮血,而且右邊的眼珠里也滲出血來,遠遠一看,嚇我一跳。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條瘋狗(rabid dog),而且它咬人了。因為今天剛在分子病毒學課上聽完老師對狂犬病毒的講解,這條狗的形象與老師PPT上的照片何其相似啊:低著頭,嘴巴張開,走路左搖右晃,眼睛充血。嘴巴里的血可能來自那個GG啊。“天啊,我沒有這么倒霉吧,剛上完課就遇到真的rabid dog”,如果被它咬一口,那可慘了,雖然現在有疫苗,但老師說過如果狂犬病發作起來是無藥可救的。不過再一看,這條狗根本沒有神經系統亢奮的癥狀,狗狗的左眼也完全正常,而且那個GG還不顧來往的車流,想把狗狗再次攬到懷里,而狗狗卻不解其意,一碰到它,它就想咬人,叫聲還相當凄厲。這時候GG也沒辦法了,開始打電話,應該是求救電話吧。結合這些場景--狗狗嘴里不斷吐血、GG報紙一角的血跡--來看,我大概想明白了:這條流浪狗大概是走到路中間的時候被車撞了,這個北大GG前去拯救,而且已經把狗狗抱在懷里了,報紙上的血跡就是狗狗嘴里冒出來的,而在GG抱著狗狗往回返的時候,或許由于驚嚇,狗狗掙脫了,再次掉到馬路上,這次它變得乖戾、不合作,拒絕GG的再次救助,它只有獨自顫巍巍的尋找生路......

它是朝我的方向走來的,我不斷回頭看它的樣子,嘴巴不停的在流血,右眼充血好像已經閉不上了,走路歪歪扭扭,而且意識肯定已經不清醒了,因為它對過往的車輛沒有絲毫的避躲意,有幾次差點被壓到,引得路邊的女同學一片驚呼。可憐的生命在車流中飄搖,而那個北大的GG一直在后面跟著,真是一個有愛心的人。

不禁想起了電影《門徒》中這樣一個鏡頭:馬路上阿利打電話找救護人員把被撞的流浪狗抬走,一直沒有辦法完全戒除毒癮而又心懷一絲希望的阿芬看到了這個畫面,她再一次主動請求阿利的幫助,阿芬說:你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你都救助流浪狗,就再幫我一次吧。但這次阿利卻無動于衷。阿芬在絕望中自暴自棄,可以說人性的冷漠是導致悲劇屢次發生的重要原因。

今天,我看到了事情的過程,但卻沒有駐足幫助這條小生命,我其實也想象阿利或那個北大GG一樣去打個救助電話,但我不知道打哪一個,而且我羞于在公共場合“展示”自己的愛心,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呢?不知道。我只能三步一回頭的瞥一眼,再瞥一眼,然后頭也不回的往前去了。心里想著:我其實不想就這么走了的,不過還好,那個GG一直都在......
-------------------------------------------------------------------------------------------------
說完了冷漠,就要開始說懶惰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鐵杵磨成針”這幾句警句還是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本上學來的,但學過了不一定就掌握了,而且于我而言,非但沒有掌握,相反懶惰的種子在我身上生根發芽、樹大根深、枝繁葉茂。本來4月10的腫瘤作業我現在還沒有完成,而且一次次的上網逛bbs看電影,一次次的給自己借口和托辭,自己特討厭這一點,卻總是克服不了這個頑癥。在考研過程中如果偷懶就會落榜所以我不會懶惰,在高考時亦復如是,莫非只有在壓力和鞭策之下才能產生克服懶惰的激情和動力嗎?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自己如果再有這種想法的話,可能后果會相當嚴重。一整年的理論學習即將結束,paper沒有看多少、課沒有上多少、知識沒有掌握多少、英語沒有提高多少,相反老覺得自己是在不斷退步,記憶力不再、體力不再、激情不再、耐心不再,長此以往,人將不人啊。“知恥近乎勇”,“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以后真的不能這樣下去了,在4月12日一定要將腫瘤作業完成!!!
-------------------------------------------------------------------------------------------------
在從玉泉坐車去中關村的公車上,我一直在想: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這個命題不是現在的人才提出來的,在生活中網絡上我也看到過很多同樣迷茫的問答。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記得馮友蘭先生曾說過:意義發生于自覺與了解,有意義就是對此事物了解透徹,生活的有意義的前提是你對生活有了透徹的了解。他將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但我看了還是有些不明白,他沒有解釋人為什么要來到這個世界,經過了一段人生之后又復歸黃土,這樣一個從狀態來看是個能量變化為零的系統,但畢竟“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活在這個世界的時候帶來了一些東西也帶走了一些東西,但這些到底有什么意義?歷史長河中蕓蕓眾生很多都平平凡凡的生了又滅了,歷史中似乎沒有留下他們的一丁點痕跡,彪炳史冊的都是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那到底那么多人來了又去了有什么意義呢?歷史不會是象人一樣的動物吧,有些東西總會遺忘;有些是短時記憶,有些則是長時程記憶;而記憶有偏差,就像歷史也可以被篡改、隱瞞、補錄一樣,真的是這樣嗎?那么問題似乎又回來了,人要這些記憶干什么呢?人總是要死的,人活著就是為了充實自己的記憶庫嗎?歷史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在歷史的書單上不斷填寫新鮮東西嗎?這樣是不是可以說成“為了生活而生活”“為了歷史而歷史”呢?還是不明白,但希望我通過看書、閱歷、思考能最終知道這些答案。
-------------------------------------------------------------------------------------------------
時間不早了,好好睡覺,完成作業!!

2007年4月9日星期一

是该好好学习了

作业有很多,肿瘤生物学作业4月10日交;中国传统医学概论作业4月10日交;天然产物与新药开发作业4月30日交;还有看书任务、心理学看电影任务等等。本来事情是相当多的,但自己就是没有心情做任何东西。

刚做完了中医的作业,题目是谈谈对中医“心藏神”的认识,老师要求用现代科学观点解释。刚好这几天的心理学课有关于意识的内容,而且Crick也阐述过对意识的见解,所以在我看了一些资料和争论后得出结论--“心藏神”是错误和荒谬的。起码现在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没有完全确定,之所以还有点保留,其原因不在于中医有多少可信性,而是意识这个神秘的东西实在是太难解读了,它的神秘感犹存,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正如Crick预言的,唯物主义者一定会胜利,意识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自己不是科班,只能遥祝他们能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了。

新药开发的作业是写一份新药申请书,老师说很繁琐,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现在应该还不急吧,呵呵。

肿瘤的作业肯定是要推了,不过相信以我现在的状态,两天内应该可以完成滴,老师对不起了。

至于心理学嘛,作业是看电影,而且是需要用心欣赏的很严肃的电影,嗯。
-------------------------------------------------------------------------------------------------
昨天在外面跑了一天,真对不起金鑫同学,我一个男生都跑酸了腿,她该变成啥样就可以想见了。不过玩的还算愉快,逛了清华北大校园,在未名湖畔,观博雅塔,看学生们或嬉闹或学习或沉思,自己心情也欢畅了许多。

窃以为北大的校园比清华的要好,清华的太四四方方,没有生气,虽然有些地方确实也很大气;北大的校园更含蓄婉约,曲径通幽,给人以无限遐想。能在此就学确实是一生的梦想,但于我却是不可能了,能力有限,只有仰望的份了。

路上还经过玉渊谭,里面的樱花及其他各色花确已开放,争奇斗艳,但游人实在太多,长龙不见首尾,而且有“人比花多”之说,看这架势,此言应该不虚,所以以后去的话万不可挑选周末。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在北大,有些地方还是没有逛完,所以以后还要再来,况且当时未带相机,没能留下半点鸿爪雪泥,以至遗憾至极,下次一定要补上,切切。
-------------------------------------------------------------------------------------------------

附图 1 空灵的大自然

附图 2 太阳岛雪雕

我心素已闲,晴川澹如此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blogspot打开方法

今天我才知道,前几天blogspot为什么打不开,原来又被封了。在网上一搜,找到了一个网页,按照他的方法,结果,好了。不过还是不爽,心里憋屈,怎么连这个都封?

访问方法如下(拷贝过来的,版权归人家所有):

一、浏览器FireFox设置

1.点此下载这个代理文件(右键另存为),把它放到C盘根目录下;
2.在FireFox里加载这个文件,路径为file:///C:/proxy.pac;
工具-选项-高级-网络-设置

3. 点击一下"重新载入",然后确定,重新启动一下FireFox,完成。

二、Hosts文件修改:

如果你用的是LAN上网(ADSL+路由也行),在IE下可照样做,不过路径要写成file://C:\proxy.pac。如果这个方法不灵(比如你用的是ADSL直接拔号上网),你得使用代理服务器或自己按之前的方法修改Hosts文件了。

Hosts文件的修改: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修改Windows系统下的Hosts文件,以正常访问blogspot。

  以XP为例,用记事本打开下面的文件:

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hosts

  再手动添加下面的内容即可:

72.14.219.190 blogspot地址

  比如:

72.14.219.190 googleblog.blogspot.com

  用这个方法,将你经常访问的blogspot blog给添加进去,每行一个,即可以正常访问它们了。记得修改完后,保存一下。

  读者"GG GG"在邮件里建议大家共同参与编辑下面的Hosts wiki页面: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gpi/web/hostwiki

  即把自己的blogspot blog地址添加进去。理论上,当所有blogspot用户都参与了编辑后,就得出了一个"无敌"的Hosts文件,拥有它,blogspot就可完全正常访问了。虽然有点"愚公移山"的味道,但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