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

晏幾道與小蘋

晏幾道:(10381110)撫州臨川人(今屬江西省),字叔原,號小山,為晏殊第七子,最幼。他雖有一個顯赫的父親,但他在仕途上卻頗多不順,僅做過一些八品小官,如監穎昌許田鎮的監官。不過他在詞壇卻影響甚巨,有人說他是由詩轉詞之大家,與其父晏殊并稱為臨川二晏,為宋詞小令之堅持者,他的詞多為愛情、離別之作,著《小山詞》,存詞260首。

黃庭堅之《小山詞序》這樣寫道:余嘗論:叔原固人英也;其癡處亦自絕。人愛叔原者,皆慍而問其旨:“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作一新進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皆負之而不恨,已信之終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癡也。”其癡如此。從此四癡可窺見他孤芳自潔之個性、忠純真摯之癡情,他未失童心,難與一般俗人合流,一生之心血性情皆寓于詞中。

------------------------------------------------------------

臨江仙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此詞極清麗,尤其“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兩句,芳春已盡,微雨綿綿中愁人獨立憔悴,思緒萬千,雙飛的燕子更反襯出詞人之獨立雨中傷逝之情。此兩句妙手偶得,渾然天成,構成一凄美絕倫之意境。

------------------------------------------------------------

關于晏幾道與小蘋在臨川還有一個故事在流傳:(來源:jiangchengfeng.blog.tianya.cn)

有一年,晏殊帶著幾道,回到故鄉臨川省親。正巧,撫州知府和晏殊曾同在京城任職並相交。知府聽說晏殊來了,熱情地邀晏殊父子去家裏做客。當時,撫州知府衙在城西北(今臨川市一中校址),衙後有一座大花園,名叫“金園”。園內有古木修竹、異草廳花、蓮池魚塘、假山怪石,並建有“懷謝亭”,“觀音閣”,“金亭”等亭台樓榭,風景十分優美。

  知府在金亭上設宴招待晏殊父子。那時晏幾道十四、五歲,長得面如滿月、眉清目秀,且又溫文儒雅,應對敏捷,知府十分喜歡,便也把自己十四歲的女兒小蘋叫來見過晏殊並幾道。幾道小蘋兩人便以兄妹相稱,小萍容貌姣媚、知書識禮,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她應父之命,當場彈了一曲琵琶,曲名《雙燕飛》。弦聲穿雲,琵琶滾珠,各位都擊節稱贊。彈畢,晏殊豪興未盡,揮毫作詩:

臨川樓上金園中,十五年前此會同。
  
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 

晏殊家居城西北的羊角山下,離府衙很近,自那天以後,晏幾道經常到金園來玩。知府喜愛晏幾道,不但歡迎他來,而且每次都叫小蘋和丫環彩雲陪同幾道玩耍。三人穿花拂柳,聽鳥觀魚;晏幾道和小萍還免不了吟詩作對、猜迷下棋,甚至蕩鞦韆、鬥蟋蜂,當然也免不了吵嘴爭辯、耳鬢廝磨,晏幾道和小蘋之間漸漸產生了感情,但兩人都年幼羞怯,誰也無有開口說破。

轉眼晏殊省親期滿,晏幾道和小萍便依依不捨地分手了。別後,兩家雖有書信來往,但路途遙遠,關山阻隔,兩情雖篤,魚雁漸稀。然而,晏幾道卻無日不在思念小蘋。有一天,年已弱冠的晏幾道去汴京城外春遊,只見群芳紛紛落紅滿地、燕子呢喃、細雨霏霏,想起小萍,不覺十分傷感。突然,他見前面一棵柳樹下,孤零零站著一位少女,仔細一看正是小蘋。晏幾道連忙邊喊邊跑了過去,誰知一開口,人卻躺在書房的臥榻上,原來是南柯一夢。晏幾道再也忍耐不了感情的折磨,決意回鄉再訪小蘋。父親卻不同意。晏幾道問起小萍一家,晏殊說話吞吞吐吐,似有難言之隱。晏幾道心下又驚又疑,沒幾天就病倒了。這一病,病了年多才漸見好轉。這時,晏殊知道兒子真正康復,須得治好他的心病,便准允他回臨川省親。晏幾道高高興興回到撫州,拜見家中尊長後,便去金園探望小蘋。哪知世事滄桑,早就物是人非了。原來小蘋的父親在任職期間支持范仲淹新政,被反對變革的舊党誣陷,連奏三本,發配嶺南充軍。小蘋的父親秉性剛直,又氣又怒,在路上不堪虐待,絕食而死。傳聞小蘋賣身葬父親後,淪落為歌伎,不知身在何處 ......

聽了這消息,晏幾道悲憤難忍,淚濕衣衫。他求見新任知府,要求到金園一看。新任知府看在晏殊的面上,答應了他,晏幾道來到金園,先登金亭,撮土為香,遙祭小蘋的父親,然後遍遊園中,歷歷如在目前。年前與小蘋夢中相會之景,也一同湧上心頭。萬縷情絲凝成千古絕唱《臨江仙》: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