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5日星期四

《哥本哈根》---量子伦理学

哥本哈根剧照1
哥本哈根剧照2

刚刚写好的文章,没有保存,刹那间灰飞烟灭,便再也没有兴致重新写一遍了。


今天(07年4月4日)在玉泉礼堂看了国家话剧院排演的科学话剧《哥本哈根》,第一次看话剧,感觉不错,让人思考很多东西,但思考的所得却全部在刚才的失误中消散了,幸好脑子里还有,但不想著诸竹帛了。

白色的椭圆形舞台,白色的墙壁,嵌在白色墙壁里可以随时打开的两扇门。这两扇门隔开了两个世界,门外是金色的白桦林,那是人的世界;门内是白色的冥界,灵魂游走聚首之地。一株枯索的白桦树,三只象牙般洁白的椅子,三个死后聚首的灵魂。


他们讨论的是1941年海森堡和波尔的哥本哈根会谈,短短十几分钟的会谈后,两人之间的忘年之情,师生之意丧失殆尽。三人的灵魂在天堂抑或地狱仍然牵系着这次会谈,幻想着还原历史,但每次都不如意,带来的都是烦恼争吵和不断的辩解。


历史本来就是不能完全被还原的,尤其是当时两人的所思所想,人的思维是多么奇妙的东西啊,你不可能完全猜中某人在某时想什么,下一时刻想什么,所以这样的还原是没有意义的。但结果是一定的,历史的结果是不变的,那就是美国先于德国造出了原子弹(不管德国的科学家有没有想造原子弹的主观愿望),德国再次接受了一次战争的失败。


道德、道义、责任、科学、情感彼此交织,彼此争斗,抢占人的理智的制高点,由此带来的人的思维是不是测不准的呢?人类的伦理是不是测不准的呢?所以主人公说:创造一种新型的伦理吧,量子的伦理。


这种模糊的伦理显然是不可能被现实接受的,但有时他却可能真的存在似的:海森堡爱自己的祖国,不想自己的国家再次遭受一战的失败,不想自己的同胞再次忍受饥饿寒冷,但他又是有着高傲道德责任的科学家,在抉择之下,他来哥本哈根到底是干什么呢?


在1941年后的时间里人们都在讨论猜测,有人说海森堡是要去刺探同盟国原子弹的情报,有人说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成就,有人说是为了联合科学的良心的力量共同放弃核计划,有人说......


无论多少猜测,无论海森堡怎样辩白,总会有新的猜测产生,其实或许海森堡本人当时也是不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吧,因此无论怎样,他回德国后还是要继续核反应堆的研究(不是原子弹研究),他可能改变了历史,或者他压根就没改变什么。


这个话剧与其理解为科学与战争的冲突,理性道德正义等与其反面的冲突,倒不如看成是对个人的理解,对人的孤独的理解,对人的心灵不被完全理解的理解,这样的话,由此产生的深深的同情感就会湮没争斗猜疑,这样难道不好吗?
------------------------------------------------------------------------------------------------
下载了《哥本哈根》的剧本,洋洋洒洒,才知道今晚的话剧是删节版的,否则两个小时是不可能演完的。
------------------------------------------------------------------------------------------------

演出单位:中国国家话剧院
主要演员:杨青、梁国庆、何瑜
导 演:王晓鹰
编 剧:迈克·弗雷恩,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出生于1933 年,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后来在《守护者》和《观察家》做过记者和专栏作家。在此期间,发表了《锡人》(1965 年) 、《俄国翻译》(1966 年) 等。他的小说《登陆太阳》(1991 年) ,获得《星期日快报》年度奖。2002年,又一部小说《间谍》获"维特布莱德"小说奖,并获"维特布莱德"年度图书奖提名。迈克·弗雷恩也是同年"黑伍德·黑尔"文学奖获得者。迈克·弗雷恩的剧作包括《字母顺序》(1975年) 、《云》(1976 年) 、《蠢驴的岁月》(1977 年) 、《建立还是破坏》(1980 年) 、《噪音消失》(1982年) 、《捐助人》(1984 年) 和《哥本哈根》(1998年) 。其中, 《哥本哈根》由皇家国立剧院在伦敦首演,并连获普利策、托尼两项大奖,在欧美引起广泛轰动。近年,澳大利亚、日本也有《哥本哈根》的演出。评论界称这股势头为"哥本哈根现象"。
翻 译:胡开奇,任教于纽约市教委及纽约市立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访问教授,中国国家话剧院北美戏剧顾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北美顾问。1982 年获英美文学学士,后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1990 年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攻读戏剧文学,1993 年获纽约市立大学双语硕士学位。主要著作: 《困惑与良知》、《戴维·奥本与他的求证》, 《浅谈美国先锋戏剧的历程》、《萨拉·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和《迈克·弗雷恩的新剧〈民主〉》等;主要译作:《五个先锋派,或不存在》、剧本《求证》、《哥本哈根》、《4·48 精神崩溃》、《变形》、《山羊,或谁是希尔维娅?》和《民主》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