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6日星期五

心理学与生活课感怀

这次的心理学课讲的是consciousness & unconsciousness。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

老师讲课的例子是: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美女,你的本我告诉自己:你要和她上床;但超我告诉自己:不行,这是违反道德规范的,是会被警察叔叔逮捕的;自我呢则会要求你先去买束鲜花送给她,然后约会、恋爱、结婚、上床,既满足了本我的原始需求,又符合了超我的道德规范,不过过程可能会长一点,可能要花费几年的时间。

但佛洛伊德关于本我的这种无意识(psychoanalytic unconsciousness)的分析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真正的无意识(cognitive unconsciousness)应该像是计算机的程序,它是一种自动化过程,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学习,但不被自己的意识所察觉,这种无意识可以影响自己的情绪、感觉和行为。

Consciousness could be epiphenomenal,不是意识决定了自己的行动,而是在你有意识的决定要做某个action之前,已经有无意识在操纵了,无意识决定要做一个action,同时又会把信息传给意识层面,产生一个要做此action的thought,因此从thought到action仅仅是illusory casual path。意识只是一个小车里的乘客,它不决定车往哪开,但是它会说出车在往哪开,这部车子可能包括了自己的性格、经历等等诸多要素,真正的掌舵者是无意识。意识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无意识,如果意识不能理解的话,我们就会产生后悔、遗憾等情感。

那么,让裴多斐宁可放弃生命、爱情这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来追求的“自由意志”又有什么用呢?What good is consciousness ? 起码现在没人知道,Crick晚年也转向此项研究,还提出“惊人的假说”(中文版已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翻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Crick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完全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和构成及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所决定”。他坚信,意识这个心理学的难题,可以用神经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怎么说,起码现在仍然是最神秘的领域之一。

意识系统与无意识系统共同存在,但无意识系统才是决定产生action的,不过由于无意识同样将信息传递给意识产生了thought,所以意识系统当然也能产生action,不过能否单独产生呢?没有来得及询问老师。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Kierkergaard

只有在一段时间之后你才能看清,你之前做出的决定,不论是否后悔遗憾,但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仍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老师的课真是精彩,以后都不许逃课哦!!

没有评论: